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展厅 > 文化遗产

舟山锣鼓


发布日期: 2013 - 03 - 0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档案局


高如丰
高如丰(1937年—),男,浙江定海人,白泉高家小唱班的第三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舟山锣鼓代表性传承人。

舟山锣鼓简介
明洪武二十年(1387)、清顺治八年(1655),舟山岛民两次向宁波、绍兴、台州等地往返大迁徙,从而也带回了浙东一带的民间艺术,其中也包括了鼓乐曲。这些曲目通过舟山的民间艺人不断地改进和创新,形成了独具舟山特色的锣鼓吹打乐,开始在民间的红白喜事、宗教、庙会和出洋祭海等仪式上表演。
舟山锣鼓是大套复多段吹打乐。乐队中吹、拉、弹、打多项乐器配置齐全,两大主奏乐器——排锣、排鼓,演奏风格独特,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具有浓郁的海洋民间文化特色。2006年6月,舟山锣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舟山锣鼓


 
 

高如丰口述

    舟山锣鼓雏形源于明清时期,其形式系大套复多段吹打乐,采用“将军令”中的“三番锣鼓”旋律,初无称;到清朝末年,主奏乐器别致,鼓点丰富,演奏风格独特,音色、音量对比鲜明,鼓乐声似海浪起伏翻腾,有了新的发展,并在舟山群岛流行;到民国年间渐盛,始称“三番锣鼓”;解放后称海上锣鼓,又叫舟山锣鼓。
    20世纪50年代末,我父亲高生祥、大哥高如兴、二哥高如明和我父子四人组成了“高家小唱班”,在自身多年艺术实践的基础上,集他人之长,在高家班以传统曲牌“将军令”为主体旋律的“三番锣鼓”(一个以三个锣鼓段落与旋律交替进行的锣鼓曲)中将大小不同的几面锣与鼓组合起来演奏,大大增强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及观赏性。旧时期的舟山渔村,大都有一些从事红白喜事、庙会庆典、渔民出海和谢洋、祭海等活动的吹行班、念伴班等民间乐队,在渔业生产上也有用以壮胆、传递信息的太平锣、招客锣等各种乐曲。但在众多的民间乐队中,“高家小唱班”凭借其与众不同的锣鼓敲打技艺,吹、拉、弹、打乐器行当齐全的乐队组合和丰富多彩的曲目演奏,而闻名于舟山。
    舟山锣鼓是舟山民间艺人以长年累月的吹打实践并吸收、融会外来的艺术特点,不断进行丰富充实而逐渐形成的。“高家小唱班”也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与继承。特别是作为主鼓手的大哥高如兴,吸收了父亲厚实的吹打技艺,以强烈的创作欲望,对“三番锣鼓”进行了全新的改革。他与文艺骨干一起到渔村、下渔船,体验渔业生产生活,在专业音乐工作者的指导下,将渔民出洋回港、下网起网、斗风斗浪等作为演奏内容,并在乐曲的旋律中有机融入“八仙序”、“乌夜啼”等民间乐曲及舟山渔民号子等音乐素材。他还不断地增加鼓只,直至将排鼓从一人打2只发展到7只鼓,使“三番锣鼓”锣鼓点节奏的创新及演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充满豪迈、奔放的击鼓技巧。通过雄壮、激烈、炽热的鼓声,将海岛渔民生活、民间风俗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表现新鼓艺术,突出海的特色,大哥高如兴将新编鼓曲取了个新名,即“海上锣鼓”。改变后的“海上锣鼓”比“三番锣鼓”更完整、更规范,它以锣、鼓、钹、唢呐演奏为主,间以丝竹,音响洪亮,旋律奔放,气氛热烈,鼓点子奔放跳跃,表现力强,非常有渔民性格和海岛生活气息。看过、听过“三番锣鼓”,再看“海上锣鼓”,所有人都会被其排鼓与锣鼓之间的默契、宛如一体的演奏所震撼。当乐曲高潮来临时,排鼓的单击、双单击、滚击等演奏技巧,更让人叹为观止。“海上锣鼓”是舟山锣鼓乐中有标题音乐作品之首创,之后,高家班常以此曲为庙会活动或家庭婚丧寿庆等演奏助兴,并逐步向大型吹打乐发展。
    1959年,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歌舞团改编整理的“海上锣鼓”,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荣获民间音乐比赛金质奖。同年,“海上锣鼓”正式定名为“舟山锣鼓”。从此,舟山的民间吹打乐正式向国内外亮出了自己的品牌。“舟山锣鼓”红极一时,由乡村走向城市,由配角成为主角,成为我国民族吹打乐中的骄子。
    20世纪60年代初期,舟山锣鼓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专业文艺团体纷纷到舟山学习舟山锣鼓,高家也成了全国各地音乐人士的定点采风地;国家级、省级艺术团巡回演出,均有“舟山锣鼓” 曲目登台;它到过亚、非、欧等几十个国家,并受到了广泛赞美。但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舟山锣鼓随民间艺术一并受到禁锢。1979年文化部为“抢救”民间音乐,将舟山锣鼓作为国家级重点民间器乐曲入编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此时的舟山锣鼓已不再是“高家小唱班”的形式。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指导与关注下,一支支新的锣鼓队伍组建了起来。1986年,舟山锣鼓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许多曲目也被灌制成唱片,先后被中国艺术团、中央乐团等众多国家级院团改编演奏,多次获奖。2000年以来,“舟山锣鼓”开始在城市、乡村及专业文艺团体等不同层面活跃起来,影响进一步扩大。近年来,用“舟山锣鼓”形式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及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所以说,舟山锣鼓经历了形成、沉寂、复苏、弘扬的过程。
    从“高家小唱班”到舟山锣鼓,我从未打过主鼓,但我是高家班的一分子,跟了大哥高如兴大半生,我是舟山锣鼓发展的见证人,对舟山锣鼓有着特别的感情,比他人更想保留这段人与鼓的历史,也更加怀念我的大哥高如兴。
    我的大哥高如兴于2003年4月17日去世,终年78岁。他才是真正的传承人,在舟山传统文化—舟山锣鼓中称得上是头块牌子。演奏舟山锣鼓水平最高的是白泉高家班,而大哥既是高家班的班主,也是舟山锣鼓的代表人物、主创者之一,他为舟山锣鼓倾注了大量心血。
    我们高家兄弟姐妹共五个,在父亲高生祥身教言传下学会了吹拉弹唱的技艺,一手“三番锣鼓”(舟山锣鼓的原型初名)更是打得慷慨激昂。大哥高如兴生前最自豪的就是自己教出了近200名徒弟。解放前,他以“高家班”中鼓手一职谋生。解放后,他成了一名市场管理员,但他击鼓成乐,在他的一生中,业余的鼓手名头早已盖没了他曾是一名市场管理员的记录。早在创作海上锣鼓鼓谱时,大哥高如兴下到渔区,随船出洋,经历了洋面上的狂风巨浪,看到了渔民为求生存在风浪中的勇猛与执著,更享受到了渔家儿女丰收时的喜悦欢腾。这一切,都深深地印记在了他心里,也记录到了他的鼓曲里。为了丰富乐曲,创新乐曲,他几乎忘记自我,不分日夜地思考冥想,甚至到了如痴如醉完全入迷的境地,他常常会在深夜睡梦中大喊鼓点,手舞足蹈,我还有过被梦中敲鼓的大哥踢推下床的经历呢。可以说,许多的点子、鼓谱都是他在睡梦中完成的。而正是他对舟山锣鼓艺术的这种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努力求新创作的顽强意志,达到了人鼓合一,吸收了舟山锣鼓的精髓,打造了舟山锣鼓的新生。只要一提到舟山锣鼓,只要一握起鼓槌,他立马会精神振奋,扎好马步,闭目运神,两手一挥,粗犷激烈的鼓声就像惊雷一般响起,在场的人都会被他的神态、力量、技艺所感动、所感染、所折服。大家都说在大哥身上充分体现了舟山锣鼓的气势、灵魂、韵律,因此,他还有个赞称—“鼓王”。
    称大哥为“鼓王”,那真的是名副其实。他对舟山锣鼓的最大贡献,就是将原来作为从属地位的锣鼓,提高到主体地位,突出了锣鼓的气势。最初,舟山锣鼓使用的是2面鼓,后来他不断地增加、创新,最后发展到5只鼓(即排鼓)、13面锣(排锣)。 鼓是舟山锣鼓表演的主心骨,敲主鼓的大哥高如兴也就成了整个表演团队的主心骨。全场的焦点都在他一人身上,全场的震慑力也都集中在了他一人身上。看他表演的打鼓,会感受到浓厚的海的味道,如同把听众带到了波澜壮观的大海,让听众看到了海浪中渔船上的渔民,时而站立船头撒网、起网;时而勇立风浪中摇橹前进;时而众船高歌丰收回港……一招一式都富有含义,表达奔放。一曲而终,一场终结,舞台上那种属于海、属于渔民、属于大自然原生态的独特韵味与炽热场景,总会深深印入观众的心田,让人难以忘怀。更让人惊奇的是,作为表演团队的主鼓手,他能用击打出来的鼓声、击鼓的肢体语言来强烈地影响并带动表演团队的初学者们,就连不识鼓谱、无打鼓基础的渔家妇人也能在他魔法般的技艺引领下打完曲子,不出错。他能让整个表演团队的每个人的演奏艺术发挥到最佳,把整个场面的气氛控制到最好,舟山锣鼓因为有他主鼓而别具一格。20世纪60、70年代,当时中国艺术团、中央民族乐团等国家级院团的乐队纷纷来舟山向大哥学习,他还受国家文化部邀请,参加了首届“广交会”祝贺演出。舟山锣鼓以粗犷、激昂的风格,质感丰富的音响,豪放洒脱的表演,引起轰动,连演了十几场,得到了许多专家很高的评价,为舟山争得了荣誉。
    到晚年,75岁的他满头银发,饱经沧桑,重疾缠身,但仍旧是一个鼓痴,为传承与发展原汁原味的“舟山锣鼓”而四处奔波、传授。他把排鼓数又增加到9只,在表演中和其弟子两人各敲4只半,再次展示了“鼓王”的风采。舟山锣鼓因大哥而独具一格,因大哥而鼓舞人心,人鼓合一,声慑四方,这也就是大哥高如兴的人生写照。从大哥身上,使人感到舟山锣鼓传承的是一种艺术,一份精神。
    舟山锣鼓不仅以鼓乐记录了大哥高如兴的人生,也记录了舟山人的原生态,十分的原创,非常有历史、有特色,非常值得保留与珍藏。原生态的舟山锣鼓有三大类别: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吹打乐,是舟山锣鼓的主要品种,这是一种典型的传统演奏形式。舟山锣鼓使用乐器除吹打乐中常见的唢呐、笛、笙、二胡、琵琶、扬琴、鼓、锣、钹等乐器外,还加入了独有的特色乐器,5音排鼓、13音排锣(亦称套锣)和海螺、酒盅、碟子、越胡等。乐队的演奏形式,旧时以行奏为主,现在多为坐奏。乐队的演奏员初期约十五六人,现多时有数十人。锣鼓乐,是传统演奏的又一种形式,在舟山锣鼓演奏队伍中占了一大半,它已成为舟山锣鼓的一个重要品种,容易学习、容易推广。目前,许多县(区)、学校、企业、社区等单位拉出来的舟山锣鼓就是纯锣鼓乐,也称清锣鼓。吹打唱的形式,旧时多见于宗教活动和舟山民间艺术“布袋木偶”的演出之中,在现有的舟山锣鼓演奏队伍中,也有一两个团队采用此种形式,但因该形式复杂,基本已被摒弃。
    值得一提的是,舟山锣鼓以5音排鼓、13音排锣为独特的主奏乐器。“5音排鼓”是由5只音调高低不同的大小堂鼓组成,按鼓的音调由高到低排列而成。“13音排锣”由李月锣、大小才锣、狮锣、高音手锣、中低音虎锣等若干种不同色彩的锣组合,按音调的高低,从上而下竖式排列而成。排鼓演奏者为乐队的指挥,演奏时,吹、拉、弹、打各种乐器配合,演奏风格独特,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全体乐队随着具有强烈海洋文化特色印记的“三番”鼓点子变化来表达乐曲的情感与意境,其演奏气势,似岛上的台风、海上的狂澜。而“三番”锣鼓点子也正是舟山锣鼓的精髓。
    舟山锣鼓表演全长8分钟,分为“三番”。“番”是当地土语,可以理解为现代音乐的“乐章”。第一番是渔民出海,表现渔民出海的场景,祈求亲人平安;第二番是生产捕鱼,反映渔民劳动欢乐的场景;第三番是庆丰收,表现渔民满载归来的喜悦。第三番是高潮,是全曲最精华的部分,表演难度最大,而这里也正是可用武锣发高昂音的乐点。我是敲武锣的,特别注意把握节奏。而且我还在整个表演进程中,用自编的定桩跳击新锣法,巧妙地切入十余次鼓点。这些切入鼓点在曲谱上是找不到的,只有靠长年累月的积累,用心体会,才能应用得恰到好处。
    现在,舟山锣鼓已在原来的内容与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还在继续创新,相信一定会越来越好。大哥高如兴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其艺术还在,精神还在,后继有人,值得高兴。我也进入古稀之年,我很想在有生之年多带一些徒弟,把舟山锣鼓一代一代传下去。
                                        (舟山市档案局张浩、董献整理)

高如兴(中)在表演

 

1985年8月26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浙江卷》编辑部专程来舟山白泉乡对《舟山锣鼓》进行实况录像

 

舟山锣鼓在培训班上的表演

 

2007年1月14日,定海区海山小学舟山锣鼓队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演出舟山锣鼓《渔娃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