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上展厅 > 馆藏珍档

戏曲界的活化石:松阳高腔


发布日期: 2014 - 01 - 1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档案局


戏曲界的活化石:松阳高腔
文/潘建英
              
    松阳高腔是我国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历史上与西安高腔、侯阳高腔、西吴高腔、新昌高腔等齐名,被誉为“戏曲界的活化石”。 作为丽水地区唯一的地方剧种和“浙江省八大高腔”, 松阳高腔是目前我省唯一尚能演出的高腔剧种。
 
    松阳高腔起源于道教音乐。隋唐时期,松阳道教颇为兴盛。据《松阳县志》记载:“唐年间,道教法师叶法善建淳和仙府,司授道教音乐。”宋元时期,传入松阳的南戏曲调与道教音乐、松阳民间的山歌民谣相融合,形成了松阳地方戏曲,后演化为本地高腔调。到元末明初,这一高腔调已经发展成唱腔独特、曲牌丰富的松阳高腔。有史料记载:“松阳高腔是别具一格的栝郡之梨,独别之,笛箫之音异于凡乐。”
    松阳高腔历代久演不衰,至清朝达到鼎盛期。松阳高腔的演技、唱腔别具一格,每到一处都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风靡全省,并频频远赴闽、赣、皖等省演出。史上知名的18个戏班子包括“新聚堂”、“秀和班”、“大玉台”、“唐周班”、“枫坪高腔班”、“白沙岗高腔班”等,还有“叶庆福”等7个木偶班。清末民初,因战乱等原因,松阳高腔渐趋衰落,戏班先后散歇。到了1949年初,全县仅存七、八个老艺人。
    解放后,徐鸿元、李林焕等松阳高腔老艺人自发创办松阳高腔科班,招收青年学生,并成立了“新声班”和“白沙岗班”,在全县各地以及龙泉、遂昌等县登台演出。“文革”期间,松阳高腔一度濒临消亡。改革开放以后,松阳县政府把抢救、挖掘松阳高腔艺术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于1982年成立了“松阳高腔研究所”,专门负责调查、收集、整理高腔文献并建立松阳高腔文献档案。
 
    松阳高腔传统剧目十分丰富,目前已知的正本大戏有30部39本、小戏6本。正本大戏包括《夫人戏》(三个正本)、《耕历山》、《琵琶记》、《白兔记》、《赐神剑》、《八仙桥》、《合珠记》等。在众多的剧目中,《夫人戏》和《耕历山》是松阳高腔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夫人戏》(又名《九龙角》)的题材源于民间神话传说,讲述了陈十四夫人为拯救被蛇妖所害的哥哥而上闾山向许九郎学法,后在各地斩蛇妖、除魔怪、普救良民的系列传奇故事。《耕历山》是根据《史记》中虞舜承位的故事改编的。
    高腔剧目以手抄文本的形式代代相传,如可重旺村的高腔前辈,就将自己所演的剧目亲手抄写下来向后辈传教。到清代道光年间,流传下来的手抄本已累计达三大箩筐之多。这些手抄本屡经战乱,在文革期间又被大量销毁,现今存世量极少,弥足珍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松阳县档案局积极开展“松阳高腔”档案征集和抢救工作。到目前为止,共收集到《松阳高腔剧本》89卷4538页、声像档案DVD光盘59份、其他综合性材料档案13份。在这批档案中,数量最多的是各时期的高腔剧本,其年代最为久远的当属清嘉庆年间的手抄剧本《白兔记》,另外还有《卖水记》、《金印》、《八仙偷桃(丑单篇)》、《九世同居》、《双包》、《鹿台》、《父子会》、《拜刀(生单篇)》等18本清代手抄本,其余则为民国后的剧本。
    这些手抄本的纸张多为毛边纸、连细纸、松阳土纸,使用黑魔毛笔书写,格式为从右向左直行书写,本子用绵纸筋或棉线装订,文句多为松阳本地语言和代用俗语。高腔曲牌原有120多支,馆藏剧本中注有曲牌的有110支,许多唱词句末和句中段用红色、紫色或绿色笔标注“曲龙”等唱腔符号。清代本所注角色名称分生、旦、丑、净、外、夫(老旦)、小(小生)、占、末九种。松阳县档案局对所有的手抄本都进行了抢救性修复,并制作了复印本与原件一同保管。
    松阳高腔的音像档案形成于现代。1991年和1992年,日本“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研究会”秘书长、神奈川大学教授广田律子两次到松阳县专程考察松阳高腔,还录制了《夫人戏》演出录像带5盒,这是松阳高腔最早的音像档案。2007年,松阳县启动松阳高腔音像建档项目,对《夫人戏(1-14)》、《拜刀记》、《八仙桥》、《合珠记》、《后太平》、《耕历山》、《卖水记》等主要剧目进行拍摄,共录制DVD光盘51个。近几年,县档案局还完整地收录了松阳高腔到省市参加演出的影像。外地也有一些单位保存有松阳高腔档案,如中国戏曲研究所保存了一卷清代乾隆九年的《拾义记》,浙江婺剧团资料室保存了1959年符坦德等口述的十二卷《九龙阁》,这些档案用于地方间文化和戏曲的交流研究。
    近年来,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松阳高腔的保护和传承。2003年9月,松阳高腔被列入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2004年,被列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试点和浙江省文化厅科研项目;2005年,被浙江省政府公布为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2006年6月,松阳高腔跻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国家档案局列为“国家级重点档案抢救保护项目”。
    如今,专家学者和高腔传承人对松阳高腔的研究工作正不断深入,松阳县档案局对松阳高腔档案的整理和开发工作也在继续。我们期待着一步步解读深藏于松阳高腔档案中的文化密码,让松阳高腔放射出更加绚烂夺目的艺术光芒。
 
作者单位:松阳县档案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