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睦剧

2017-03-16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睦剧起源于清末,由采茶戏与民间歌舞竹马班结合而成,盛行于古代睦州(现浙江淳安、常山、开化一带)。早期演出只有小旦、小生、小丑三个角色,故被称为“三脚戏”。睦剧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厚的民俗色彩以及较高的戏曲艺术价值,是我国地方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清光绪《续纂淳安县志》载,睦剧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前身是“竹马班”。竹马的流行,始于元末明初。相传,朱洪武驻兵鸠谷雨岭期间,曾遗失(又传仙去)一匹宝驹。当地百姓每逢春节就制作竹马让小孩子骑去挨家挨户索取“常例钱”,然后买香纸连同竹马一同焚化,藉以超度宝驹之亡魂,祈祷平安吉祥。

竹马班先是单骑独舞,后来逐步发展成为有丑、旦、生等角色,直至演变成登台表演的三脚戏戏班。睦剧(三脚戏)剧目多取材于农村日常生活,乡土风味浓郁,极富表现力,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在传统睦剧中,无帝王将相,也少有才子佳人。从传统小戏如《采桑》《牧牛》《种麦》《偷笋》《补背塔》《借墨斗》《磨豆腐》等的戏名,即可看出内容反映的都是农村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

睦剧曲调十分丰富,可分为大戏曲调、小戏曲调两个部分。大戏曲调多用湖广调,有湖广头、紧板、急板等成套曲子,明显地具有戏曲音乐风格,曲调旋律优美动听;小戏曲调则近似山歌、民歌。曲调名称大都依戏名而定,如《采桑》调、《种麦》调、《牧牛》调、《磨豆腐》调等,说明当初是为这些小戏而谱写的专用曲调。小戏曲调均为原三脚戏曲调,有的高亢激越,有的缠绵抒情,有的轻快欢悦,表现力丰富,乡村风味浓厚。剧目大多为农村、家庭生活题材,剧中人物以夫妻为主,表演者只需2至3人,前台加乐队最多不超过10人,队伍精干,演出不受场地限制,舞台、田间地头、农家庭院均可进行表演。

1927年,仅淳安就有十余个“三脚戏竹马班”,较稳定的职业“三脚戏常班”有两三个;1928年到1934年,淳安三脚戏进入兴盛期,当时淳安有五、六十个三脚戏竹马班,最多时达到90多个,“三脚戏常班”也发展到十余个,如“徐龙福班”“春生班”“大源班”等。这一时期,淳安的“三脚戏常班”除在本县演出外,还到遂安、开化、衢州、常山、寿昌、建德、分水、昌化等毗邻市县巡回演出,甚至还到安徽歙县、屯溪、绩溪和江西婺源、铅山等地演出。据《淳安县志》(1990年版)记载,当时淳安地区共有三脚戏艺人300多名。

 

1951年,淳安三脚戏正式定名为“睦剧”,被列为浙江省地方戏剧种之一。同年5月,民办公助职业剧团——淳安睦剧实验剧团成立。1954年,经淳安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定名为“淳安县睦剧团”,成为淳安县建立的第一个县级专业剧团,同时还建立了十几个民间业余睦剧团。同年,睦剧团参加浙江省和华东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传统睦剧《南山种麦》《牧牛》分别获演员二、三等奖和表演三等奖。从1954年至1964年间,淳安睦剧团先后整理加工了十余个传统剧目,编演了大量现代戏,创作了《海瑞斗贼》等新编历史剧,同时移植了一些古装戏。这一时期是淳安睦剧创作、演出的繁荣时期。

1968年,淳安睦剧团解散,剧团演职人员全部下放农村安家落户。1970年10月,按照淳安县革命委员会有关文件通知,建立了“淳安县文艺宣传队”,后改为“淳安睦剧团”,性质为全民所有制单位。从1976年开始,睦剧再度兴盛。淳安睦剧团先后移植演出了《麟骨床》《春草闯堂》《胭脂》《十五里》等大量传统戏,演出水平日益提高。1986年10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淳安睦剧团与淳安越剧团合并为“淳安县千岛剧团”,既演睦剧又演越剧。1989年,淳安睦剧团撤销后,60多位睦剧艺人自发组织睦剧艺社,整理出版《睦剧戏曲志》《睦剧音乐志》,录制发行《睦剧精曲选》磁带。1997年12月,睦剧小戏《赤膊女婿》获文化部群星奖、优秀奖。1998年10月,《睦剧发展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睦剧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前,睦剧观众群大量流失,睦剧市场严重萎缩,许多老艺人相继离世,大批艺人离开剧团另谋生路,睦剧发展面临很大困难。近几年来,在淳安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宣传文化部门启动保护抢救工作,收集、整理、编印、出版《睦剧发展史》《淳安睦剧民歌金曲》《睦剧MTV》等资料,成立淳安睦剧艺社、业余睦剧团,并在全县中小学开设睦剧音乐课,还经常组织睦剧小戏参加全国、省、市会演。

今年,千岛湖旅游集团跑遍全县20多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和省内外7所职业艺术院校,“走村入户”式地招聘演员,发布“英雄帖”,利用微信、微博等方式广招英才。目前,已招募演职员36人,睦剧艺术顾问7人,顺利完成《春草闯堂》《南山种麦》《游湖》《断桥》四个传统节目的排练和新戏《棉花弹得幸福来》的创作。2015年12月31日下午,淳安睦剧团重新挂牌成立。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