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民国玉泉盐场”档案简介

2017-04-27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象山县档案局馆藏的“民国玉泉盐场”档案,内容完整、类别齐全,是研究玉泉盐场的珍贵史料,对研究区域范围内的经贸活动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象山县档案局编研的“玉泉盐场”,已入选“浙江省编研精品”序列,并报送“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工程”。

 

象山制盐,始于宋政和年间(1111—1118),设盐课司于县南五里处。元大德三年,置监盐司令。明代,仍设盐课司,增置巡盐千户于石浦、番头、前仓等地。清初并入鄞县大嵩盐场,乾隆九年,盐场大使邓日琏将盐场迁于丹城王家桥。民国初,以境内玉泉山命名,改称玉泉盐场公署,旋移驻石浦。

玉泉盐场创建后,辖瑞龙、玉女、东村3个分场,下辖木瓜、下庄、蒲东、蒲西、马岗、定山、前洋、后菱、番头诸仓等共18处。民国九年,减为杉木洋、胡大、南堡、金东西、番西、番东、中泥、竿头8处。民国25年,增至16处,民国三十年复减至5处。其间,汪伪政府曾设局,称玉泉秤放局,占金鸡山、盐厂二盐区。抗战后,并入长亭盐场,盐区增至24处。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接管玉泉盐场公署,11月成立玉泉中心所,人员49人,其后机构迭有变更。1980年,设盐业局、盐业公司,干部、职工81人,下设白盐山盐场、昌国盐场、旦门盐场、新桥盐场、花岙盐场等5个盐场。

 

玉泉盐场档案全为纸质档案,计1651卷。其中,盐田建设卷包括公文、盐场公务员人事变动、调查表、政绩表、员工名册、信札、电报、账册、契约、证书、书稿、笔记等;公署业务卷包括盐务事宜、运销业务等;盐政管理卷包括盐场审核、凭证制盐等;晒盐技艺卷包括晒盐、操作技术等。

据晒盐技艺卷记载,晒盐为露天作业,易受气候制约,产量高低无常。宋朝时制盐用灶煎,代代相传,设备简陋。清末,部分盐场引入晒盐法,渐以晒代煎,采用板晒、坦晒两种,增添缸坦、卤池等设备。解放初,制盐仍沿旧法。20世纪50年代,政府引导盐民采用平阳流、赶双流等新工艺,试用流摊晒盐法,按大小划分若干单元滩,固定滩深长宽,按一定落差分步,确定为蒸发区、结晶区。开晒时,注海水入田,经蒸发区,借日照与风力,浓缩海水至饱和,注于调节池内,澄清去杂,再放入结晶区蒸发,结晶、析盐。后来还引入抽水机用机械作业。1967年,全面推广流摊晒盐,盐场滩地扩大,机电设备增加。70年代末,新桥盐场开始建滩生产原盐,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晒盐技术人员,派各盐场言传身教,让盐工们基本掌握原盐生产整个流程操作工艺。80年代初期,又从福建、岱山等地引进新的制盐原料、蒸发制卤、原盐结晶、天气异变的处理、整滩晒盐等晒盐操作技术。

公署业务卷清楚记载了当时各个时期的运销情况。民国时期,盐税重,包商苛,盐价高,销量滞而不稳,后又改包商委招商认购,销售稍见起色。抗战开始,销势日益减少。1940年,沿海盐场沦陷,省食盐收运处来县大量收购食盐内运,销量猛增。翌年,象山沦陷,日伪严禁原盐外销,销量中断。1946年,政府标榜自由贸易,就场按仓征税,盐销不及战前的三分之一。解放后,产销兼顾,盐价合理,销售回升。而后,工农业发展,原盐需求激增。

 

民国初时,县署专设档案股,玉泉盐场档案等一批档案保存在档案库房内,置专人管理。1933年6月,推行“文书档案连锁法”,实行统一分类、编目、登记、立卷、归档藏库。1949年7月,象山县解放,国民党档案管理人员仓惶逃跑,库藏档案完整留下。1954年,县委设立档案室,清理并接收了这批民国档案。20世纪90年代初,经有关专家鉴定后,玉泉盐场档案全部向社会开放,供后人研究和编史修志。2012年,县档案馆对馆藏保存年代久远、濒临损坏的珍贵档案系统排查后,率先对民国玉泉盐场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以便提供数字化成果利用,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进一步发挥这些珍贵档案的价值。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