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政务 > 省馆动态


「珍档共赏」《梅岭课子图》及其背后的“孝亲”文化

2020-07-28 信息来源:浙江省档案馆 浏览次数:

在绿树掩映的诸暨市城市广场多戴山的文昌阁顶楼上,有这样一幅书画装饰图:它环绕拱顶一圈,上面的书法字体各具形态,仔细看还有一幅画藏在其中。这幅装饰图出自《梅岭课子图》。

《梅岭课子图》中的水墨画

《梅岭课子图》中各具形态的字体


《梅岭课子图》是一幅怎样的书画作品?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表达了什么?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为您一一道来。


《梅岭课子图》的由来

“课子图”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课子”即为父母督教子女读书之意。“课子图”融合了中华文化精髓——“课子”与“孝亲”的主题,通常是长大成才的子女为感念父母的教养之恩而作,在追忆、索题、征咏的同时体现“孝亲”文化。

《梅岭课子图》放大图


清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暮春三月的一天,在浙江的宣平县(1958年撤销,分别划入武义、丽水两县)官署,一个名叫傅振海的幕僚与好友胡夤相见。胡夤,浙江台州人(今浙江临海人),善画山水花卉,是当时小有名气的画师。两人在灯下忘情叙话,傅振海回忆起当年在家乡诸暨梅岭时父亲傅岱对他们兄弟两人的教诲,无限感慨。可惜父亲却在儿子们未成器前撒手人寰。傅振海不胜唏嘘,他多么希望父亲能再长寿一点,使他有机会和弟弟一起手执经书,侍奉左右。

胡夤听完后非常感动,他根据傅振海的描述,把这个动人故事描画下来,绘制了一幅傅岱结庐教子的画图,并题诗两首。傅振海拿到画卷后,把它命名为“梅岭课子图”,并请自己的老师、晚清朴学大师俞樾题写图名。此后的三十余年间,傅振海一直把画卷带在身边,一有机会,便请名人题咏,使题画内容相符,最后形成了完整的《梅岭课子图》。

以后,《梅岭课子图》由傅振海嫡系子孙收藏,直至1986年,傅振海的孙子傅祖兴将《梅岭课子图》有偿捐赠给了诸暨县史志办(1989年诸暨撤县设市),后移交给县档案馆。


《梅岭课子图》的内容与价值

《梅岭课子图》两轴长卷


诸暨市档案馆馆藏《梅岭课子图》是国家二级文物、浙江省档案文献遗产。档案形成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至民国十一年(1922),为两轴长卷,一轴长17米多,另一轴长7米多;画轴装裱高度约40厘米,实际高度29.5厘米。

第一轴长卷呈现的是胡夤所绘的傅岱在诸暨梅岭结庐课子的场景。画面线条简洁,勾勒分明,画中人物栩栩如生,画上题诗两首。

《梅岭课子图》第一轴

《梅岭课子图》第二轴


两轴长卷中有74个作者围绕“课子”和“孝亲”主题作传、写序、赋诗、题字,共收录诗文百余篇,其中文章66篇。74人中,目前已考证出67人,包括晚清朴学大师俞樾,经学名家谭献,著名学者崔适,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徐颂阁,浙江都督汤寿潜等,均为一时名宿。

晚清朴学大师俞樾

俞樾手书“梅岭课子图”

王同手书“梅岭课子图”


《梅岭课子图》中篆隶真草各体具备,不乏名家墨迹,如俞樾、王同、徐颂阁、次蟾等人在两轴长卷中分别用不同书体题写了“梅岭课子图”五个字。其中,俞樾题写的“梅岭课子图”,采用隶书,字体遒劲秀气,颇见功力,下注云“壬辰季春,曲园俞樾题于右台山馆,时年七十有二”;王同题写的“梅岭课子图”,采用篆体,字体略大,约高15厘米,古朴苍劲,蕴秦汉遗风;徐颂阁所题的“梅岭课子图”,系正楷小字,中规中矩。

《梅岭课子图》中俞樾所写文章


《梅岭课子图》中所载诗文大多不见于其他文献。如俞樾所题的两首诗,在其文集中仅保留了前一首;湖州崔适的《梅岭课子图序》,自述家事,悲苦之情令人动容,然不见其文集有载。

由此可知,《梅岭课子图》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献价值,还具有相当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在这种诗文书画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中,承载着诸暨先贤“课子”与“孝亲”的事迹,它是人们追寻先人足迹,感悟先人理念,研究先人思想最直接、最生动和最珍贵的素材。



摘自:浙江省档案馆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