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攻占香港,大批英军包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籍官兵以及眷属被俘。日军占领香港后,即着手将英军战俘交接转遣到日本继续关押。1942年9月25日,1861名英军战俘由香港深水步营地附近码头乘坐驳船,换上1艘7152吨级的客货船——“里斯本丸”。9月27日拂晓,“里斯本丸”启航北上,朝着公海方向驶往日本。10月1日凌晨4时,潜伏在上海南部海域侦察的美国潜艇“鲈鱼”号发现了“里斯本丸”。7时许“里斯本丸”被“鲈鱼”号近距离发射的鱼雷击中,船体燃料舱发生爆炸,为防范关押在三个货船内的1800余名战俘骚动,押送的日本兵封闭所有舱口,并钉上木条。10月2日,“里斯本丸”船体明显左右摇晃,船尾迅即下沉,关押在3号舱的战俘最先集体遇难。1号、2号舱的战俘们不顾一切地冲上甲板,纷纷跳入大海逃生。周围大小船上的日军非但不出来援救,且使用机枪、步枪射杀落水英俘,驾船从落难的俘虏身上开过去。甚至当英军战俘好不容易才爬上日船垂挂的绳索时,又被日军野蛮地踢了下去。
“里斯本丸”出事的地点,位于浙江舟山东极乡青浜岛、庙子湖岛东北附近海面,随着海难发生,大量落水英俘顺潮向就近涌向青浜、庙子湖岛。两岛渔民发现海上罹难人数众多,当即自发驾驶渔船救人。其中青浜岛渔民营救英俘278人,庙子湖岛渔民营救起英俘106人,共营救起英俘384人。
救上青浜岛的英俘大部分被安排在“天后宫”庙宇内暂住,一部分人分散入住渔民家里。庙子湖岛上的英俘,则全部被接至各家中照料。大多数英俘仅着短裤背心,又经历了在海水中苦苦挣扎,体能消耗殆尽。目睹盟军战俘如此惨状,渔民慷慨地拿出大米、番薯、鱼干制品等食物让给英俘享用,同时还各自取出衣服,交给英俘穿。浙江渔民的朴实、热情、友好的举动,使英俘深受感动。
然而仅隔一天,日军舰艇5艘开抵出事海域。数百名日军登陆青浜岛、庙子湖岛,挨家挨户地搜查,381名英俘又被日军搜出,重新押解上船后离去。只有3名军官:伊文思、詹姆斯顿、法伦斯被渔民冒死隐藏下来,并安全地护送到六横岛,接着送往浙江省政府战时驻地云和县,再辗转抵达重庆,由英政府驻华使馆接回。
“里斯本丸”事件中,日军对英俘的暴行被揭露后曾引发国内外强烈公愤。
为感谢中国人民的义举,英国政府指示驻华大使与中国政府联系,专门拨款赠给舟山两岛居民。1949年2月17日,香港隆重悼念“里斯本丸”遇难之惨剧,并赞扬中国渔民勇救落海英俘之殊凡功绩。
“杜利特尔轰炸”、“里斯本丸”事件已过去60多年了,但其中折射出的历史,如二战中日军残杀并虐俘的暴行以及中国抗日军民勇救遇难盟军的义举和为此付出的牺牲,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作用。
(浙江省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