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历史追踪


浙江省水资源、水利建设和水污染治理

2007-10-11 作者: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编者按: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浙江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全国人均水平,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因此,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十分重要和紧迫。为了使领导同志了解我省水资源及其管理情况,我们摘编了一期《浙江省水资源、水利建设和水污染治理》,供参阅。

一、水资源及特点

浙江海域广阔,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

全省河流主要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等八条水系。钱塘江全长约605公里,是本省第一大江。以杭州为起点的大运河,浙江境内长129公里,贯穿杭嘉湖平原中部。全省湖泊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鄞县东钱湖为浙江四大名湖。东钱湖面积22平方公里,为本省最大湖泊,千岛湖是省内最大人工湖泊,面积约580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浙江雨量丰沛,平均降水量在1000-2000年毫米之间,系我国降水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年雨日为140-170天。一年之中,3-7月初的春雨和梅雨降水量最丰富;7-8月盛夏,干旱少雨,惟沿海有台风雨补充;入秋后,9月份有一短暂秋雨期;10月到翌年2月降水最少,多晴冷天气。

    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的水资源量仅次于台湾、广东、福建,居全国第四位。但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2118.82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300立方米。十年一遇的枯水年份,全省水资源总量约为57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只有1309.28立方米。

     我省水资源有以下一些特点:

     1、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我省降水高值区主要在山区,低值区主要在杭嘉湖、萧绍宁平原和舟山群岛等处,各地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相差悬殊,有的山区高达13700立方米,而萧绍宁平原只有800多立方米,舟山仅600立方米。我省的水资源80%分布在山区,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平原和滨海地区不到20%

2、降水及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年际实测最大与最小的降水量比值在2-3倍之间。如温州实测最大年降水量为2920毫米,最小值仅1137毫米。降水在年内分布也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3-6月春雨及梅雨期,约占年降水量的50-60%7-9月如无台风影响是干旱期,若台风带来暴雨,则又往往洪涝成灾。

3、河川源短流急,丰枯相差悬殊。我省河流大多在本省或邻省边境发源,又在本省入海,河源较短,洪水和枯水流量变幅很大。如我省最大河流钱塘江的桐庐县芦茨埠水文站,实测最大洪水流量为29000秒立方米,而枯水流量只有22.4秒立方米,丰枯流量之比达1000余倍。有些河流枯水期往往断流。因此河川中大量径流都以洪水形式流入大海,可以利用的不足30%。加之入海河口段有40-60公里因受咸潮影响,河(江)水含氯度高不能使用,使可利用的水资源更少。

4、水污染日趋严重。据环境监测,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主体水域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一、二、三类水标准的占74.3%;符合四类标准的占22.6%;其余为五类或劣于五类水质。运河和大部分平原河网地区,特别是流经城镇的江河段污染仍在发展,城市饮用水源普遍受到威胁。

我省水资源的这些特点,造成我省水旱灾害频繁,夏秋和冬季枯水期都易发生供水紧张等情况。

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浙江水利建设历史悠久。古代就有夏禹治水大会诸候于会(今绍兴)的传说。春秋战国有筑长兴西湖、会吴塘、富中大塘的记载。秦代开通北起嘉兴南达杭州的陵水道。汉代有防洪御潮的钱塘江海塘、灌溉农田9000顷的绍兴鉴湖、滞纳洪水的余杭南湖。民国时期很少修建新的水利工程,洪涝旱灾害频繁发生。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至1995年底,全省修建了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各类水库3643座,合计总库容343.6亿立方米。装机1500千瓦以上各类水电站2577座,总装机容量257万千瓦。从根本上改变了浙江的水利面貌。近年来,又重点进行了标准海塘工程建设,钱塘江江堤建设,钱塘江北岸标准塘工程、杭嘉湖治理太湖工程、城市防洪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标准海塘工程建设。

1997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确定今后几年水利建设重点之一是建好千里浙东标准海塘,计划用三至四年时间,把1000多公里的低标准海塘全部建成标准海塘。每年2亿元补助资金,每公里补助100万元。

1998年沿海标准海塘建设开工建设370公里,基本建成300公里。

1999年沿海标准海塘建设开工建设410公里,基本建成350公里,投入资金15亿元。经检查,总体质量较好。

2000年沿海标准海塘建设建成320公里。至此,海塘建设全面告捷,北起杭州湾,南至浙闽交界的东海岸,以及舟山海岛的1020公里高标准海塘巍然矗立于浙江沿海。三年来的标准海塘工程建设,共用了近3000万立方米石料、120多万吨水泥以及其他大量建材,资金超过45亿元。建设高标准海塘,不但为沿海地区筑起了抗御台风暴潮的屏障,而且还成为扩大内需、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手段。

2、钱塘江江堤建设。1998年钱塘江江堤建设基本建成140公里。1999年建成103公里。2000年建成120公里,累计已建成780公里。

3、钱塘江北岸标准塘工程。钱塘江北岸现有海塘总长164公里,是保护杭、嘉、湖平原千余万人口、千余万亩耕地的防洪潮屏障。但海塘大多为明清时代所修,已多次出现险工隐患。1998年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钱塘江北岸险段标准塘工程正式开工,工程总投资5.6亿元。至1998年年底已建成6.8公里。1999年钱塘江北岸险段标准塘工程建成21.5公里。至2000年,北岸险段标准塘主体工程已完成41公里。

4、杭嘉湖治理太湖工程。

1998年浙江省按照国务院“治太”会议精神,进入建设新阶段,北排通道应急工程开工建设,南排盐官下河站闸枢纽具备通水条件,太浦河(浙江段)工程基本完成。

1999年,“治太”骨干工程盐官下河站闸投入使用。

红旗塘工程(浙江段)开工,其主要任务是将杭嘉湖平原的部分涝水和上海青(浦)松(江)金(山)地区的涝水排入黄浦江。工程建成后,杭嘉湖东部平原的东排水量可提高到15.8亿立方米。该工程需开挖疏竣河道25.82公里,修筑堤防76.31公里,工程概算3.25亿元。计划于2002年竣工。

北排通道湖州段开工。该工程位于太湖流域南部,是湖州东北部地区涝水通过太浦河排入黄浦江的主要通道。该工程在湖州境内主要为拓浚河道18公里,开挖河道、填筑堤防土石方总计160万立方米。工程计划于2002年竣工。

5、城市防洪工程。

199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用3-4年时间实现全省县级以上城市防洪建设达标的要求。按照《国家防洪标准》和我省城市发展水平,确定我省城市防洪标准为:杭州、宁波、温州三市为100年一遇标准以上,其余城市为50年一遇标准。全省城防工程的总建设规模将达118亿元。

1999年,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开始启动,至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城镇的防洪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杭州、金华、湖州、嘉兴、丽水等地相继开工建设城市防洪工程。1999年完成城市防洪投资近10亿元。

2000年完成城市防洪投资20亿元。

6、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1998年浙江省防汛防旱指挥部汛前检查和全省水库安全检查,我省共有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849座,占小(二)型以上水库总数的1/5强。1998年,全省累计开工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82座,完工228座。

1999年全省开展第二阶段普查,查出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359座,1999年内开工除险加固311座,完工101座。

三年来,全省共查出1208带病或出险的水库,占全省水库总数的三分之一。至2000年,全省已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180座,全省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效益显著,在1999年杭嘉湖“6·30”特大洪水中,没有一座水库发生事故。

三、水污染治理

1998年全省共取缔、关停消耗高、规模小、污染重、效益差、治理无望的小土企业2429家。列入各级政府期限治理名单的2900多家企业,已有70%完成了治理任务。1998年全省烟控区面积达1060平方公里,受益人口872万。全省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全面启动。

全省27个城市污水处理工程、8个固体废物污染控制项目列入国家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总投资达58.75亿元。

据环境监测,1998年我省地面水质量基本稳定,部分河段水质有所好转。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主体水域中,符合一、二、三类水标准的占72%;符合四、五类水标准的占22.6%;其余为劣于五类水质。运河和大部分平原河网地区,特别是流经城镇的江河段污染仍在发展,城市饮用水源普遍受到威胁。大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尘类污染严重。酸雨污染仍在发展,全省各地均被酸雨覆盖。

1999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总量控制指标内,COD(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烟尘、粉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为59.3万吨、63.6万吨、33.6万吨、69万吨和11.2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6.4%3.5%8.4%2.4%65.6%。全省工业污染22273家,达标17623家,关停904家,达标率为83.2%。其中814家国家级重点污染企业,达标487家,关停69家,达标率为68.3%

杭嘉湖地区565家非重点污染源有519家完成了治理任务。杭、嘉、湖三市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河道清淤和船舶污染治理,推广生态示范区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

开展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对大江大河、饮用水源和城市大气污染情况的监测。1999年我省地面水质量基本稳定,部分河段水质有所好转。全省八大水系、主要湖(库)符合一、二、三类水标准的占74.3%,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但运河和平原河网地带水污染仍然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多数城市空气质量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但尘类污染严重。酸雨污染仍在发展,酸雨总出现频率为56.2%,部分地区达90%

2000年,全省已有2.2万多家工业企业建成污染治理设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从而使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

“十五”期间,到2005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求减少10%;全省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杭、甬、温、等环保重点城市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城市地面水水质达标率要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