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购统销 千百万人吃饭的头等大事

2009-10-14 作者:超级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今年79岁的童守先,如今与老伴一起,在西湖边的一座民宅里安享晚年。回忆起当年风风火火抓粮食调配、常常不着家的那段日子,老童对老伴满怀感激。同为粮食系统的干部,童师母非常理解丈夫的工作,默默地承担了家务,将一双儿女培养成才。

  自从1950年考到省粮食局工作,直到1991年退休,童守先在粮食系统工作了41年,先后做过计划处处长、供销处处长和办公室主任。作为前后5任厅长的助手,他多次陪领导去北京参加中央召集的粮食工作会议。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央对粮食工作相当重视,每年的粮食工作会议,都由周总理亲自主持。”童守先回忆道,那时,要自力更生吃饭,必须勒紧裤腰带。粮食供应无法满足所有人,只能统购统销,定点定额供给。说起浙江的统购统销,童守先说,那对全国都是有贡献的。

文本框:  
杭州市居民收听贯彻粮食定量供应制度的广播报告。

●亲历者说

半夜有情况,要随叫随到

  童守先告诉记者,自己年纪大了,很多事情现在记不清楚了。可回忆起与粮食打交道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老先生的头脑十分清晰。

  他翻开《浙江省粮食志》,娴熟地找到《1953-1995年浙江省粮食购销差和上交中央情况表》,“你看,最困难的那几年,我们浙江每年都是超额上交的。”他的讲述绘声绘色,“粮食是特殊商品,是宝中之宝啊!”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产量年年增长,国内粮食收支平衡有余,整个经济形势很好。但1958年以后,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造成国民经济从1959年到1961年连续三年十分困难。

  “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从财会处调到计划处工作,既要为省级粮食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又要具体布置全省粮食工作的实施。为了掌握动态,从厅长开始,粮食部门的同志没有休息天,半夜有情况,也要随叫随到。我们计划处的工作就更紧张,好在当时全处10多个人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精力还算充沛,夜以继日地干活,第二天上班也从不迟到。”

  在省粮食厅,童守先是很有名气的,有人说他是一部活字典,每到一处,有多少粮食,他一清二楚。

  粮食“三定”表,要用担子挑

  为了切实掌握农村粮食的变化,省里制定了粮食“三定”(定产、定购、定销)表格。粮食部门的同志叫“门板表”,内容细、全,表格又长又大,从基层报到县、市、地、省,集中起来要用担子挑。

  由于当时没有电脑,这对粮食部门的同志来说,简直是项系统工程。但是省里一直掌握到每个生产大队的资料,这对搞好农村粮食管理,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文革期间,有个县公社的造反派,到省粮食局闹事,说国家征了他们的过头粮,要怎么办。由于事先查阅了他们公社大队的“三定”表,做到了心中有数,对他们谎称的一些数字,童守先一一作了纠正。

  这些人当场目瞪口呆:省里怎么会对他们大队的情况了如指掌?太神奇了。就这样,童守先平息了事态。

  按工种不同划拨粮食配额

  浙江省是从1953年开始,取缔粮食自由市场的。当年12月,省政府发布了《浙江省农村粮食计划供应暂行实施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开始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之后采取的办法是,居民按户口人数,集体伙食单位,按参加搭伙人数。

  童守先说,当时每户居民家都有一个购粮本,上面写着家里有多少人,定量多少。然后按计划发放粮票。居民拿着粮票购买粮食。

  “当时按不同工种(工人、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一般居民),粮食的供应也不一样,每一类还要细分,比如,工人要分特重、重体力、轻体力。大学生以及特殊工种,要高一些。”童守先说。

  当时的定点定量供应,其实是让人们“吃不饱,但饿不死”。那个时期,国家要保证所有人都能维持基本生命。这项工作,在当时很不容易。

  定点粮店限制居民流动

  在使用粮票的年代,商品粮是个火热的词。农村人进城,如果转了粮食关系,吃上了商品粮,则意味着“鲤鱼跃龙门”,一辈子吃穿不愁了。

  童守先说,当时商品粮定点供应,每月粮食要到指定的粮店领取,不是指定的粮店,就算开在家门口,也是买不来的。为什么要定点呢?一个粮店限制了所有在它那里买粮的居民。谁家有几口人,吃多少大米,定点粮店一清二楚。

  童守先感叹道,现在的人们体会不到,定点粮店可以控制居民流动,比派出所还了解这一片的情况。

文本框:  
《关于调整农副产品购销
政策的通知》原件。
  

粮票换鸡蛋有被抓的风险

  改革开放后,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国家一直在平衡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粮食差价。

  童守先举例说,1991年前后,为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当时国家的稻谷收购价是一元钱,而市场上大米的价格仅0.6元。中间的差价,由国家承担。

  “粮食购销放开后,老百姓很欢迎,说生活水平提高了,只要购粮方便,贵点也无所谓。但粮食涉及到千家万户,放开粮价只能小步走,可不敢走大步。”童守先说,经过数十次调整,1993年,正式取消了粮票。

  在杭州,今年76岁的退休老师章林玉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不大使用粮票了。一些胆子大点的家庭妇女,私下里用粮票跟郊区农民换鸡蛋,那可是要冒风险的。

●档案解密

  统购统销政策,开始是一项关于粮食购销的政策,于1953年12月开始实施,其基本内容是:由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对农民实行粮食征购、对城镇消费者实行粮食配售;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加工和流通有关的工商业,全部纳入了国家计划轨道。这也是当时情形下,不得不采取的一项重要步骤。

  195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先后颁布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和《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制定了粮食“三定”(即定产、定购、定销)三年不变(后改五年不变)的办法;适当调高粮食收购价格,实行超购加价,议价收购;农民出售粮食,奖售棉布、化肥、农机等工业品,售油、售棉奖售粮食等配套政策、措施,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价补贴,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致降低。

  后来,省政府《关于调整农副产品购销政策的通知》,决定从1985年起,国家不再下达农副产品统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合同收购和市场收购。这宣告,浙江省的粮棉统购统销完成了历史使命。

  (本版图片均珍藏于浙江省档案馆)

摘自《今日早报》

记者 章卉

2009年10月13日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