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第11个年头。国家物价局《中国物价年鉴》记载:“1988年,是我国自1950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大、通货膨胀明显加剧的一年。在国家计算零售物价指数的383种商品中,动价面达95%以上,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比去年上升18.5%。这个幅度,又是在持续3年物价累计上涨23.7%的基础之上。”
这一切,都源于当年轰轰烈烈的“物价闯关”,和席卷全国的“抢购潮”。当时,杭州知青李丽琴正在德清供销社的一个下属商店当营业员,时隔20年,对当年人们因通货膨胀的恐惧引发的疯狂购买行为,她还是记忆犹新。
●亲历者说
货品没上架就断档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实行的是双轨制,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调拨,企业自销的产品由市场定价。这一制度在推动渐进改革的同时,也带来了“官倒”等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价格机制,中央决定实行“价格闯关”。
那年春节过后,李丽琴只记得天气还很冷,各种涨价的小道消息就在坊间流传。出于对涨价的恐慌性心理,人们开始“抢”东西。许多人半夜三更就去排队,到供销社商店开门的时候,大家都冻得瑟瑟发抖。
早上8点半开门,10点多东西都全卖光了。
“供销社属下的商店几乎什么都卖,化肥、农药、肥皂、煤、补药、电池、糖果、饼干……我记得我们这日用品最好卖,特别是火柴、肥皂,100盒100盒地买,几乎从仓库出来,还没上架,就断档了。”
这个时候,在供销社上班的人,体现出了一点“特权”。每个商店的负责人,都会给自己的员工留些火柴和肥皂,大件用竹皮捆着,大家分分。
李丽琴笑着说,当时家里收藏最多的是火柴和肥皂,足足用了两三年。之前,大家觉得,做营业员工资很低又辛苦,都颇有怨言,这时发现,自己买东西,居然还能有点“特权”。
走后门才能进到货
李丽琴说,当时供销社属下的商店,是要向系统内的仓库调拨进货的,由仓库直接到生产厂家进货。那段时间,生意好的、人气旺的商店,东西往往上午一上架,下午就被一抢而空了。
怎么办?去向生意稍微差点的商店拨货,可是人家不肯,为此,双方常常会发生激烈的争吵。
到厂家去进货,也不是那么容易。李丽琴记得很清楚,当时好多东西都要靠关系才能进到货。肥皂是经理到东南化工厂“走后门”,才弄到一些;21金维他因为断货多日,不是采购员的李丽琴,也被领导下令去弄货。
为了女儿能完成任务,从不求人的爸爸,出面托药厂的老朋友帮忙。她清楚地记得,那个厂是余杭塘河边上的民生药业。由于为公司出了大力,李丽琴最后还得到了领导的表扬。

抢购风席卷杭州的场景。
为买冰箱找了“黄牛”
李丽琴身边的亲戚朋友,也开始抢购。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的一对朋友,去抢购结婚时都舍不得买的冰箱。
李丽琴说,老杭州人可能都对这一幕记忆犹新,为了买一台冰箱,人们聚集在当时还叫作红太阳广场的武林广场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有一对夫妻,把银行里为数不多的钱取了出来,跑到红太阳广场去。不能睡觉,两个人轮换着排了3天队,最后扛着冰箱回来了。李丽琴很奇怪:“你们噶能干的,很多人都没买到,怎么让你们买到了?”
太太一脸肉痛地说:“我们排了两天队没买到,悟出点门道来,所以叫排在前面的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代买的,不过多加了50元钱。”
先生则比较豁达:“50就50吧,再不买,以后不知道会涨到多少钱啦!”
价格一天涨几次
事实上,随着时间渐渐转暖,关于涨价的消息越来越多。国家放开了4种主要副食品的零售价格,后来又对一些名烟名酒放开了价格,到了8月初,更是有小道消息盛传:从9月1日起,各种商品将全面涨价。
正如那位朋友所说,在那段疯狂的日子里,能买到东西就不错了。李丽琴记得,一夜之间,人们似乎其他什么都不干了,整天就想着去哪里排队买东西,碰到一起的时候,讨论的也是今天抢到了什么货品。
到最后,别说什么冰箱、洗衣机等本来就很紧俏的商品,就连平常滞销的货品也不放过,电视机有图像就抱,电风扇能转就买,电冰箱有冷气就要……
到最后,之前冷眼旁观者也坐不住了,纷纷跑去看还有什么东西好买,可是东西都太贵了,他们只好挑些涨幅还不是很大的买。
有数据统计显示,从5月开始,全国中心城市的猪肉和其他肉食价格,以70%左右的幅度上涨,特别是供应尤为紧张的彩电,价格在一天之内能够上涨数次。一台400元的彩电涨到2000元,照样购者如潮。
银行推出有奖储蓄
与排队抢购货品同时出现的,是各个银行门口也排起长队,争相取款。在当时,人们的唯一想法就是钱不值钱了,只要把钱换成货物就行。
一些储蓄所和银行因为资金告急,而不得不强行决定在几天之内停止取款。这让许多储户非常不满,有人甚至在情绪激动之下,掀了储蓄所的柜台。
李丽琴说,这还不是最为夸张的。当时,甚至还有银行为了吸引群众存款,纷纷推出有奖储蓄,头奖一律为彩电、冰箱之类的大件。
她自己就存过20元、50元几次,还拿到几个漂亮的铁壳热水瓶。但这些,都阻止不了抢购潮的发生。民众对涨价的恐慌情绪,弥漫全国。
摘自《今日早报》
记者 吴彩萍
2009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