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公布


记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

2009-02-24 作者: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陈鹤琴,这个名字现在提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他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新教育的第一代创业家,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陈鹤琴,1892年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县的一个破落的小商人家里,家境贫寒的陈鹤琴学习很努力,靠亲友的资助在杭州惠兰中学上学,后由于成绩优异考取清华大学,1914年考上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当时的中国饱受着外国帝国主义的欺凌,国力衰弱,民不聊生。陈鹤琴本来是喜欢学医的,但是人民的苦难,国家的耻辱教育了他,在横渡太平洋的邮船上,他又作了最后的思考,他认为:强国必须强种,要挽救积弱的中国,必须从教育人做起,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医生是医病的,我是要人的,我喜欢儿童,儿童也喜欢我,我还是学教育,回去教他们好。就这样他下定决心,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苦难的祖国。在美国,经过五年的攻读,在学业上打下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191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同年8月回国。陈先生回国以后,最初受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成立以后,担任教授和教务主任。1923年在南京创办鼓楼幼稚园。在当时的中国,儿童教育还是一片荒原,开创儿童教育,尤其是创办中国的儿童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陈先生就听到不少人议论:“一个留学生,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但是他毫不在意,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开辟适合中国国情和儿童身心特点的、科学的儿童教育道路的探索。鼓楼幼稚园就是陈先生理论研究的实验园地。1925年,陈先生根据教学、研究、观察、实验中所积累的材料,写成两本专门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这两本专著是中国最早的关于儿童心理和教育的专门著作。是陈先生在教学、观察、实验中产生的,是积累联系实际,进行科学实验,并运用实验成果做了科学分析而写成的。陈先生认为:“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儿童自己能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学,应当教育儿童怎样做;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自己的世界。”陈先生的这两本专著从写出到现在已经整整80个春秋了,我们至今的儿童教育也是这么做的,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先生是多么的远见卓识啊!

1929年开始,陈先生在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工作,他对小学教科书进行了研究,编写了语文、英文等教科书和儿童读物,并继续研制儿童玩具,教具和教学设备等。1939年冬,陈先生在地下党的关怀下,逃脱了汪伪特务的暗杀,离开了上海,到了重庆,国民党教育部要他当教育司司长,他表示:“要做事,不做官”。决意去江西开办中国第一个公立的幼稚师范学校,以实现他培养中国化的幼稚师资的多年愿望。为了创建新的幼稚师范教育,培养“有思想、能实干、能苦干的教育斗士”,先生在江西泰和县文汇村的一片荒山上,开始了坚苦卓绝的创业工作。他邀集了一批热心的教师,招收了百名热情好学的女学生,带领大家,组成了一个个幼狮(幼师)小组,披星带月,披荆斩棘,不到一年,松林中一只雄壮的“幼狮”——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诞生了。先生白天经常和学生一块劳动,晚间不是找师生谈话就是看书写东西直到深夜,大家都称他为“不知疲倦的校长”。1943年春,幼师由省立该为国立,包括专科部、师范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五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幼稚园师范教育体系。日寇进攻江西后,学校多次搬迁,在迁校中,师生紧密团结,战胜困难,坚持办学,所到之处,撒下了幼教的种子。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上海。

1950年先生回到阔别二十一年的南京,主持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工作。此次公布的陈鹤琴先生的手迹(现存于浙江省档案馆),就是在此期间陈先生给时任之江大学校长黎照寰的亲笔信,信中写到:“大函来悉,日前我院体育系及体育专科毕业生不多,供不应求,瞩事无法命至为抱歉。”这个时候全国已解放,之江大学需要体育方面的教师,黎校长就给陈先生写信要求分配给学校体育老师,无奈当时体育人才比较短缺,所以,陈先生写了此信回复黎校长。陈先生为了办好学校,为了教育好新一代,专心致志、日夜操劳,他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陈先生的一生真正的实践了他“一切为了儿童”的志向,所以儿童爱他,学生爱他。198212月,陈先生永远的离开了他挚爱的教育事业,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儿童、学生和孩子们。我们为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感到悲痛,陈先生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尚的品德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浙江省档案馆     张晰

2009224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