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制宪大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签字仪式.一位身着黑色丝绒旗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高雅的东方女性,款款走上主席台,代表中国政府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用毛笔庄严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34年后,这位女性又出现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的颁奖仪式上,以对社会服务事业及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而荣膺母校授予的“智慧女神奖”。
她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原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先生。
1893年初,吴贻芳出生在湖北武昌一个衰落的前清官吏家庭。1904年进入维新派创办的杭州女子学校读书,受到爱国启蒙教育。1909年后的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吴贻芳家中屡遭厄运,父亲因一笔公款成了官场的牺牲品,被逼投江自杀,家道陡然中落,继而母亲、哥哥、大姐也相继忧愤而终。这一场家庭灾难,给吴贻芳心头留下道道伤痕,深深刺痛了她的心,也铸成了她深沉坚毅和倔强的性格。
1916年,吴贻芳来到由美国基督教教会资助创办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读书,她以优秀的学业和出色的组织才能当选为该校第一届学生自治会会长。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吴贻芳带领同学们上街游行示威,投身于伟大的历史洪流中。大学毕业后,吴贻芳被聘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英文部主任、教师。1921年,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学校长到北京女高师参观并演讲,由吴贻芳担任翻译,吴贻芳流利的口语引起了她的惊奇,特推荐她入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深造。赴美5年,吴贻芳圆满完成学业,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
1928年,吴贻芳接受母校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30年改称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聘请,担任该校第一位女校长,开始了“教育救国”的奋斗,也开始了与该校长达23年的情缘。金陵女大是中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发祥地,吴贻芳继任校长之后,以博学多闻的才能、丰沛的活力、庄重严谨和身教重于言教的作风,来主持金陵女子大学的校政。她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金陵女大里,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加快学校的发展:扩大学生的来源、扩充科系、重视基础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妇女高级人才,也使这所大学蜚声海外。为了这所大学,吴贻芳清贫一生,牺牲了个人的年华和幸福,一生没有家庭和子女。
岁月在流逝中慢慢积淀成为历史,我们总想拾起那一串串历史的记忆,寻觅其中曾经有过的辉煌和美丽。就让我们通过这封珍藏在浙江省档案馆里的吴贻芳先生的手迹,重温“智慧女神”的卓人风采和了解中国教会大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吧。
20世纪初,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基督教的各种传教团体纷纷在中国建立教会学校。传教士的投入热情很高,日趋集中于兴办高等教育。教会大学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中国教育界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这些西式大学为当时中国新式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教会大学史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中国教会大学既是基督教文化与近代西方文明的载体,同时它又处在东方传统文化环境与氛围之中,因而不避免地要逐步走向本土化。到了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之后,教会大学开始受到中国政府的控制。学校强烈的宗教色彩日益淡化,招生对象也由教徒转向富家子弟和知识分子阶层,课程设置也日益系统化、科学化。教会大学学制上不同于国家正规的教育体系,属于独立于我国正规学校系统之外的一支私立教育系统,它的经费主要来源是传教士所在国的教会和董事会,还有部分属于私人财团的捐助。因此,教会大学的经费筹措直接关系到它的生存和发展。
1947年,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募捐委员会正式成立,推举吴贻芳为执委会主席,沪江大学校长凌宪扬为副主席,之江大学校长李培恩为执行干事。当时参加联合募捐的教会学校有上海沪江大学、杭州之江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苏州东吴大学、山东齐鲁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北京燕京大学、广州岭南大学、武昌华中大学、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等13所。根据1947年9月26日下午4时执委会会议记录的记载,当时召开了发起人会议,由吴贻芳主席报告开会宗旨,阐述募捐运动发起的动机即增强中国基督教教育。会议历述教会学校已往之历史与使命、当前之困难与危机以及会后应有之努力,也称赞教会学校办学之效率与尊重人格教育之贡献,并建议募捐运动应有充分之准备。会议确定捐款总目标为国币150亿元,其中75亿由执委会向政府及全国性机关劝募,其余75亿由各校分别劝募。
吴贻芳先生留给后人的手迹,是一封写给李培恩的信函,提笔于1948年3月16日。信
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她与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一起,为募捐事宜,与当时担任财政部政务次长、中央银行副总裁的徐柏园接洽,共募20亿元的情况。“关于联合募捐事,年前曾由贻芳与陈校长往洽徐柏园次长并将经过情形奉告凌校长。后贻芳割治盲肠炎入院三周……上星期二陈校长在茶会中遇见徐次长,徐建议谓可以进行。遂由贻芳与陈校长合宴各行局负责人,到有张公权、钱新之(复兴航业公司懂事长)、霍亚民、李叔明、吴任沧、谷春帆(国民政府邮政总局副局长兼储金汇业局局长)、寿勉成。徐次长等决定合捐贰拾亿元。”从信中可看出吴贻芳当时身体状况不好,但她仍恪守职责,积极落实募捐事宜,为学校的教育经费奔波着。通过她和其他成员的不懈努力,使得联合募捐事宜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吴贻芳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吴贻芳挺身而出,参加募捐活动,带领学生到医院为伤兵服务,投身由邓颖超、何香凝发起成立的战时儿童保育会,任常务理事,并以文化界知名人士的身份任国民参议会参政员,主张团结抗日,实行民主政治,在全民族的抗日斗争中尽了绵薄之力。抗战胜利后,因不满国民党当局反动统治,辞去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职务,积极支持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国民党曾邀请她出任教育部部长,她坚辞不受。全国解放前夕,她毅然拒绝去台湾,在南京迎接解放。在随后中共南京市委、军管会、市人民政府召开的文化、教育、科学界知名人士座谈会上,她率先表示“金女大愿在信仰自由的原则下,为人民服务,在中共领导下,继续为社会培养人才。”1949年10月1日,吴贻芳以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了开国大典,目睹了这一历史性的场面。
1951年,教会大学的教育主权被收回,由中国人民自办,教会大学结束了它在中国的使命。金陵女大经院系调整,同其他学院共同组成南京师范学院,吴贻芳先任副院长,后为名誉院长。1984年,改为南京师范大学,任名誉校长。她还担任过全国妇联副主席、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及其他许多社会职务,为她一生所系的教育事业不息地工作着。
1985年11月10日,吴贻芳走完了92年的智慧人生。她不仅是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一位女校长,而且还是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她的一生,正如她为金陵女大制定校训时所言“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造福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为丰富。”
浙江省档案局 封小平
2009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