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渠是中国雕塑界的泰斗、一代宗师,是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传播者、杰出美术教育家,是我国城市雕塑的组织者、领导者,是新中国雕塑的奠基者。他为美术事业尤其是雕塑事业做出的奉献,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刘开渠(1904-1993),安徽省萧县人。1920年考入北京美术专科学校,后转入该校大学部学习油画。1928年8月,刘开渠在蔡元培先生帮助和资助下,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师从法国著名雕塑家朴舍,专攻雕塑。1933年回国后他应林风眠之聘,任教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4年他受抗日救亡运动的鼓舞,创作了反映抗日战争英雄业绩的巨型雕塑《一·二八淞沪抗日将士纪念碑》(立于杭州西子湖畔,毁于文革),这是我国第一座国内雕塑家完成的纪念碑,也是刘开渠的成名之作。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开渠先生历任国立杭州艺术专修学校校长、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美术设计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院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1963年起,刘开渠先生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他带领全馆职工努力贯彻党的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制定收藏、研究、陈列、展览和对外交流的发展规划。他耄耋之年仍心系美术馆,对重大展事和学术活动听取方案汇报,发表学术意见和主张。对馆内的管理工作细致过问,亲历亲为,不顾疲劳。他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作为德高望重的艺术领导者和雕塑大师,甚至在生命弥留之际,仍关心美术馆的工作,谆谆托付工作,至为感人。刘开渠一生为美术事业特别是雕塑事业倾注了心血,先后创作了《毛泽东同志像》、《周恩来立像》、《项英立像》、《刘少奇纪念碑》(合作)、《农工之家》、《向新时代致敬》、《梅兰芳坐像》(合作)、《常德善烈士胸像》、《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胜利渡长江》等作品。编辑出版了《中国古代雕塑集》、《刘开渠雕塑全集》、《刘开渠美术文集》、《刘开渠雕塑集》等图书。 刘开渠把他一生的艺术成果和对祖国、对人民、对美术馆的热爱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中国美术事业。
浙江省档案馆保存了一封50年代初,刘开渠任国立杭州艺术专修学校校长期间,写给私立之江大学校长黎照寰的亲笔信。信中这样写到:我院承赵祖康局长介绍,拟聘贵校吴一清先生为本院实用美术系建筑组兼任讲师,已荷。吴先生惠允,兹奉函征求台端意见,如蒙同意,不胜感幸,尚希。裁覆为祷!刘开渠谨启三月十四日。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国立杭州艺术专修学校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被迫颠沛流离于浙、赣、湘、黔、滇、川6个省,辗转搬迁十余次,行程6000多公里,历时整整9年。耗资法币35亿多元,损失图书教具大半。师生员工备尝艰难困苦之滋味,师资队伍也由于战时环境多变,教学生活条件恶劣、校长不断更换等原因,而动荡不稳。1949年杭州解放,党组织委派刘开渠接管杭州艺术专修学校并出任校长,随之全家迁往杭州。此时,由于刚刚解放,可靠的党外人士不多,刘开渠身兼杭州市副市长、杭州市文联筹备会主席、杭州市美协分会主席、浙江省人民代表等职。刘开渠在忙于政治活动、个人创作的同时,并为杭州艺术专修学校多方延聘教员,力图振兴学校。保存在浙江省档案馆的这封手迹,诠释了刘开渠先生对美术事业的重视和对工作的执着精神。
刘开渠,正如他的名字,为中国雕塑事业开凿出波澜壮阔之渠。他在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研究、传播与教育,在中国城市雕塑的建设与发展、在中国美术馆的建立与管理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正如刘开渠所说“我愿以我走过的全部道路证明一句话:人生是可以雕塑的。”刘开渠正是在“雕塑”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同时,完成了对自己的人生塑造。
浙江省档案馆
李新
2009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