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馆馆藏民国交通部浙江省公路总局的全宗中,有一卷名为“绍兴县拆除水城门”的档案。纵览全卷,你会发现此事的建议者居然是蔡元培先生——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其中有两封蔡先生手书的信函,言辞恳切,透露出一股浓郁的家乡情。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笔飞弄。父宝熠,国子监生,钱庄经理,为人宽厚。母周氏,贤淑俭朴,常以自立教育子女。6岁入家塾。11岁父亡,母谨慎节俭抚育三子。蔡元培自幼读书刻苦自励。14岁从王懋修学,深受熏陶。17岁中秀才,18至19岁在本城姚宅、单宅充塾师,以补家计。20岁受聘于同乡徐友兰,为其子伴读,并在徐氏藏书室铸学斋校勘藏书,得纵览群籍,首尾4年,学问大进。此后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翁同和称其“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1898年,弃官从教,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二戴书院院长。蔡元培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儒师的教诲,加上自身无比的努力,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就这样在家乡绍兴起步了。1928年,他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工作的繁忙可想而知。然而从家乡传来的消息仍牵动了他的心。
民国二十年代,水乡绍兴有六处城门是水道城门,分别是西廓门、昌安门、水偏门、都泗门、植利门(南门)、东廓门。自1922年萧绍公路修筑以来,绍兴的城墙陆续被拆除,但水道城门却依然保留日常的启闭。行船繁多的水道城门较狭窄,一则容易造成水上交通堵塞,二则城内河水因难以畅流而污浊不堪,容易酿成时疫,妨害卫生。此外,河道城门的管理者拦船勒索的事也时有发生,妨碍民众行旅。1931年和1932年,绍兴市属的诸暨、上虞、嵊县霍乱流行,死亡人数不少。拆除水道城门与绍兴百姓的生存密切相关。为此,1931年3月,蔡元培先生给时任建设厅厅长的石蘅青写信,建议拆除绍兴水道城门。“顷奉上建议一通,虽似小事,而关系于吾乡居民之卫生,关系颇巨。”信中恳切地阐述了拆除的理由,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建议得到了建设厅的重视,专门派员调查并令绍兴县政府查酌办理。后因石蘅青离职未施行。
1932年8月,蔡元培先生就此事再次给继任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甫写信。“养甫先生厅长大鉴,前闻公到绍兴时得意于禹陵公园,甚佩。顷又有一事较公园尤有影响者,即绍兴应拆之城门是也。”“顷闻绍兴城中时疫盛行,于此亦有关系。深望公决行之。”在呈件中,他还特意加上了“绍兴人”三个字。
绍兴县拆除水城门一事,虽然很小,但蔡元培先生把家乡百姓始终放在心上,体现出浓浓的家乡情,让我们更真切地解读了他救国救民的宏愿!
浙江省档案馆 陈淑媛
2009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