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淼初喜欢一个人坐在田埂边,看着乡亲们在自家的田地里忙活着,他说,当了一辈子的农民,这里有他最熟悉的气味。
这一年,老戚77岁,两个儿子最近总在劝老人家搬到城里去住,可他不同意。戚淼初担心的是,这一走,也许他永远回不来了。离开陪伴了他60年的那几亩田地,老戚有些不舍。
时间回到1950年10月,作为我省第一批8个试点乡之一,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杭县义桥乡开始。
之后的日子,几百万像戚淼初这样的浙江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地,翻身当了主人。

喜获土地的武义县翻身农民。 现珍藏于省档案馆。
●档案解密
为了使农村生产力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下获得解放,以便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我省从1950年初开始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
1950年8月初,省委和省农民协会开始在杭县义桥乡、山桥乡,嘉兴县高照乡、新塘乡,金华县乾西乡等8个乡进行土改试验。
12月25日,《浙江日报》发表了《充分发动群众,彻底摧毁地主阶级封建统治,消灭地主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一个史无前例、全省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先后分为两批,既轰轰烈烈,又有步骤、有秩序地展开了。
至1952年春季,除沿海少数岛屿的28个乡外,全省99.5%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总计依法没收、征收土地1447万余亩,340万农民分得了土地,分得土地的农民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79%。
土改会议比听大戏还火爆
1950年初,我省开始土地制度的改革。由于土地改革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而我省又是新解放区,地处沿海,农村政治经济情况复杂,必须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中共浙江省委决定,先进行土改典型试验,并制定了“小心谨慎,稳步前进”的工作方针。而义桥也成为了8个试点乡之一。
1950年10月,土改工作队进驻义桥各村,分四个阶段开展工作:第一阶段是宣传发动群众,整顿组织,调查研究,摸底排队;第二阶段是划分阶级成分(即地主、富农、上中农、中农、贫农、雇农、城镇贫农等);第三阶段是没收和征收土地(主要是征收的清明田和有钱人家捐的亩产田等);第四阶段是分配土地及地主浮财,并颁发土地证。
戚淼初回忆说,当时土改工作队每天一早就会来到村里,挨家挨户宣传土改方针,晚上在村委会召开全村土改会议,听取老百姓对于土地改革的意见。
“当时的会场比听大戏时还热闹,很多农户拖家带口来发表意见,坐不下就站着,听听土改的进程也是好的。”老戚说。
这你一言我一语的,不到深更半夜,会是绝对结束不了的。等工作队回镇上休息时,往往已经是第二天凌晨。
分到地的农民狂欢庆祝
经过划分阶级成分,义桥共划地主58户,富农74户,中农800多户,贫雇农约1900户,其他成分,即城镇贫民、手工业工人、搬运工人和渔业人员1044户。
在没收和征收土地时,义桥不像北方那样全部落田丈量,而是由农民协会牵头,在土改工作队帮助下,由村主任、民兵队长、农民代表等组成班子,根据村中的田字号分配。地主的财产也不是全分给村里的贫雇农,而是以乡、区为单位分配。当时的建新村就把原本属于该村的100亩田地,分给了其他村。而尚有少量多余的土地,则作为机动田和乡保留田。
另一方面,土地的分配还有“得田农”和“原耕农”之分,原先无田少地的贫雇农每人分得一亩一分半土地,自有少量田地的每人分得一亩二分,地主和富农也分给与农民相应的土地。
戚淼初一家就在土改中分到了不少田地,再也不用去种赊租田为生。当时义桥各个村庄分到土地的农民,还集体到城里举行了一次大游行,庆祝新生活。
“记得那天天还没亮,我就被哥哥叫醒了,跟着全村人上乡里游行。大家喊着支持土改的口号,绕着义桥转了一大圈。路上还不时有人加入到游行的队伍中来,那可是我这辈子参加过的最大的一次游行。”老戚一边说,一边深情地看了眼身边连片的田地。
最怕地主家的六页风扇
1949年之前,义桥农民很少有自己可以耕种的土地,要种地吃饭,只有托中保人向地主租种,等秋收以后缴租,因此叫做赊租田。
当时的义桥建新村,有土地750多亩,但属于农民自耕自种自收的只有48.6亩,仅占总田亩的6.48%。全村68户432人,大多靠种赊租田过活。
能租到赊租田的农民,每年秋后必须交给地主每亩三石大斗的租谷,一般大斗为7-8公斤。因此,农民们一年苦到头,等地主收租以后,就所剩无几了。
当年老农戚於顺全家8口人,种了22.8亩赊租田,辛辛苦苦,早出晚归,一年忙到头,秋后租谷交出,全家只能吃瘪谷米糊。
而戚淼初一家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在内,共有9口人,也只能种赊租田过活。在老戚的印象中,当时最害怕看到的,就是大老(地主)和账房先生带着几个武丈(干重活的苦力),挑着麻袋、六页风扇(风扇一般为四页,六页风扇作用是风大,可以把秕谷扇出)和大斗,坐着乌篷船一起来收租。
“如果交不出租,大老会把田的四角围起来,明年就不租给你了,而且还要打官司,老百姓都怕这个。”戚淼初回忆说。
其实能租到赊租田,至少还能保证有口饭吃,可从1940年-1949年这10年中,周加兴、周康相、戚阿毛等18户义桥贫苦农民,连一分赊租田都没有租到,全年只得给地主家做长工、忙月、短工度日。
周康相15岁就做了长工,而戚阿毛更是13岁就出去营生。那时长工每年的工钱是6石米(每石米约70-75公斤);做忙月的工钱,每天2-2.5升米;短工的工钱,每天是3升米。如果连长工、忙月、短工都无处做,就只能靠砍柴、摸螺蛳、放弹钓(捕鱼)换钱度日。

武义县农民焚烧旧地契。 现珍藏于省档案馆。
摘自《今日早报》
通讯员 黄坚毅
记者 汪旻
2009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