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记忆浙江 > 历史聚焦 > 60周年浙江档案解密


创业——解放后首个自办大型企业浙江麻纺厂诞生记

2009-07-23 作者:超级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放眼杭州拱桥以北一带,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片800亩宽阔的大地上,曾横卧着浙江解放后第一个大型企业航母——浙江麻纺厂(以下简称浙麻厂)。

  194953,翟翕武随百万大军南下解放浙江。放下打游击的枪杆,他一手办起了浙麻厂。盖厂房、修机器、抓管理,一路走来,浙麻厂依靠自己的力量,建造起远东最大的黄麻纺织基地,结束了我国麻袋依靠进口的历史。

亲历者说

  萧山有黄麻,就地取材做麻袋

  

浙麻厂的原料来自于萧山出产的黄麻。

53,时年34岁的山东省沂南县县长翟翕武背着行李,随百万大军从镇江步行10多天来到杭州。

  56,中共浙江省委成立,谭震林任书记。次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翟翕武被任命为杭州市军管会工业部企业处处长,分管经济工作。

  从打游击一下子接手管企业,翟翕武心里没有底。他想自己办个工厂先积累点经验。在一次大会上,谭震林说萧山有黄麻,可以先办一个麻袋厂。

  那时军队调动频繁,军粮都没有东西装。北方的军队都用苇席做成篓子装小米,架在独轮车上,一路走一路漏,迫切需要麻袋。

  定下生产麻袋后,翟翕武当厂长,他第一件事就是给浙麻厂选址。那时,杭州拱桥一带有800亩的前日本租借地。一面是运河,其他三面是河道。翟翕武一看,觉得是个好地方,还不用征用老百姓的土地,厂址就定在这儿了。

历时8个月,第一只麻袋出炉

  谭震林来到杭州前,就知道上海有一套闲置的英国进口麻纺设备,于是马上和上海市军管会主任陈毅联系,要求调这套设备到浙江。陈毅向毛泽东请示,毛泽东批示:全国尚未解放,在自力更生原则下建厂,同意。

  这套麻纺设备有纺锭1616枚、织机74台。国民党买来以后一直没用,战时曾运到香港,后来又运回来,几经折腾已经锈迹斑斑,残缺不全。

  翟翕武带着4位老技工,到上海检修这台机器,原先管理这台机器的两位留美工程师也一起帮忙。一位叫陈继善,一位叫罗高华。

  当时国民党没留下什么,根本不能制造成套设备,维修也不行,幸好有陈继善,他原来是美国别克汽车厂的工程师,水平很高,他转了一圈后,心里有数了,这台纺织机在上海可以整修起来。我们安排十几家机械厂配置零部件,由陈继善负责总装,就这样搞起来了。

  与此同时,刚刚组建的浙江建筑公司工程师汤富,在杭州负责浙麻厂厂房建设。

  等机器维修好,厂房也盖上了。1950年年初动土,81投产拿出麻袋。当时民族资产阶级都不相信,本来等着看笑话的,说共产党打仗可以,搞建设不行。我们不但建起来,而且麻袋的质量,很快达到了当时世界最好的麻袋——英国产的绿杠麻袋的质量标准。

                                           

浙江麻纺厂工人。

土办法制出麻袋

  世界上哪个国家的麻袋最好?翟翕武问技术员。

  英国绿杠麻袋。

  用两年时间把它比下去。

  试试看吧。

  不能试,就两年!

浙麻厂投产后,翟翕武开始抓质量,决心生产世界上最好的麻袋,他稳抓各项指标,认真检验麻袋质量。不到两年,各项指标超过了绿杠麻袋。但他觉得物理指标超过了还不行,他还设定了两个土办法指标。

  我们用自己的麻袋和英国进口的绿杠麻袋,装上同样重量的大米,挂在吉普车后面,在马路上拖;还把这样的两只麻袋吊在水塔上扔下来,看哪个不会破。结果,都是我们的麻袋胜出。

  浙麻厂的麻袋一时成了公认的好产品。1951年浙麻厂生产麻袋596万条,基本上满足了国内需要,并有少量出口,结束了我国麻袋依靠进口的历史。

  当时浙麻厂的麻袋卖两元一只,卖一只赚一元。而其他省份的同行卖两元价格已经不赚钱了。翟翕武想,这不成了暴利了吗?于是,他向中央纺织部报告要降价。他们打电话来说不能降价。如果降价全国的麻袋厂都要关门了。

  翟翕武回忆,总投资3800万元的浙麻厂,在原料改成合成纤维前,上缴利润一共达14亿元。

顶住压力引进美国管理制度

那时候,办企业的人,都把苏联的企业管理黄皮书奉为经典,但翟翕武另辟蹊径。

  毛主席说过,科学技术哪个国家的先进,学哪个。当时美国的企业管理最好,陈继善是从美国回来的,我就听他的。

  翟翕武顶着舆论的压力,要陈继善用美国的办法管理浙麻厂。当时,浙麻厂实行岗位责任制,每台机器都把负责维修的工人名牌挂在上面。机器坏了就找这个工人修。就连宿舍管理也实行定员管理(解放初期新建厂的工人都是未婚的青年男女,所以都住在厂里)。车间里实行计件工资,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

  那时候,浙麻厂效益好是出了名的,翟翕武对员工也照顾有加。上夜班的工人可以加一杯牛奶。员工食堂的伙食也不错,坊间甚至流传顺口溜:“厂长翟翕武,猪肉当豆腐。工会的文化娱乐工作也非常活跃。

  别的工厂上班是迟到早退,浙麻厂恰恰相反,早到迟退!回想起当年浙麻厂兴盛的景象,已经94岁高龄的翟翕武不禁笑容满面。

档案解密

文本框:  
麻袋合同。
  浙江解放后,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中共浙江省委进行最急需的工业建设。长兴煤矿的修复和浙江麻纺厂、黄坛口水电站等工程相继动工兴建,拉开了浙江工业建设的序幕。

  1956年中央发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19574月,浙江第一座27立方米高炉在绍兴动工兴建,同年11月炼出第一炉铁水,这标志着浙江现代冶金工业的诞生。

也是在这一年,开始动工兴建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

  从1957年底开始,浙江钢铁厂(现为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杭州锅炉厂、杭州重型机械厂、杭州汽轮机厂、杭州轴承厂、杭州玻璃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在杭州半山区动工兴建。这些骨干企业的建成投产,为后来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本版图片、文件均珍藏于省档案馆)

摘自《今日早报》

记者   高丽

2009723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