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一辈子血吸虫,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陶海全教授,始终记得那种头皮发麻的感觉。那是1965年的夏天,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晚期的血吸虫病人。
那一天,陶海全从杭州出发,去常山白石乡搞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走得太急,来不及理发,一到白石乡,他就找了个理发店剪头发,“理发师傅站在我身后,我坐车久了有点累,感觉师傅的大肚子一直顶着我的背,难道是个孕妇?”
陶海全转过头去:“竟然是个五大三粗的男人,肚子鼓得比七八个月的孕妇还大,我一看就知道是个晚期的血吸虫病人……当时我一下子就感觉头皮炸开了,以前研究归研究,从来没和晚期病人这么亲密接触过。”
解放初,全国共有12个省市血吸虫病盛行,其中,浙江省以流行县数统计的话居全国第二位,以累计病人数统计居第三位,以钉螺分布面积统计居第六位。
经过几十年的积极防治,浙江于1987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95年达到阻断标准。
●亲历者说
小小虫子打垮了几万人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体内所引发的寄生虫病,钉螺是血吸虫病唯一中间宿主。浙江省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降雨量多,非常适合钉螺生存。
刚一解放,党和政府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让还在华东师大读书的陶海全惊讶,“头衔都是中共中央血防领导小组、中共浙江省委血防领导小组,后来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就选了血防课题。”
高度重视是有原因的,“当时长江沿岸驻扎部队,战士下水后,幼虫几秒钟就钻进人体内,很多人都得了血吸虫病。血吸虫病非防治不可。”

余杭县万余群众在北湖草荡围歼钉螺。
在浙江,55个县市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在杭嘉湖平原和浙东、浙西山丘,历史累计钉螺面积6.45亿平方米,病人204万例,晚期病人6.89万例。嘉兴、衢州等地的血吸虫病最为严重。解放初的几年内,因病死亡人数高达9万多人,1.1万多户因此注销。
常山县许多人的命,被血吸虫病夺走。“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个村的男劳力在6年内,全部死亡,仅存86个妇女,其中82个嫁过好几任丈夫,死了一个再嫁一个,最多的一个嫁过7任。”陶海全说。
龙游县曾派出200个劳力去开荒,不到一年,150人死于血吸虫病,不得已从外省雇佣劳动力。
摸索着消灭血吸虫病
1950年2月,浙江省成立了以研究和防止血吸虫病为重点的浙江省卫生实验院,也就是陶海全工作单位的前身,至1953年底,全省共建立嘉兴、衢州和绍兴3个地区级血防所及17个县级防治站。
1951年,浙江省卫生实验院在诸暨县三环畈设立了第一个省级血防试验区。“当时工作的重点,主要是粪便管理、灭钉螺、治疗和宣传,很多农民得了血吸虫病,但不明白,还是会去有钉螺的地方,我们就用兔子做实验,感染上血吸虫的兔子,肝肠全部都肿大了。农民亲眼看到了危险性,就开始重视了。”
上世纪50年代,主要采取土埋法灭钉螺,就是把有大量钉螺的地方,用10厘米厚的泥土填埋,一年不去动,效果很好,但耗时长,劳动力需求也大。大规模的土埋,整个生产队的劳动力都要出动,田里的活耽搁了不说,还要步贴工分。
实验院除了少数研究人员,大部分人都下乡了,边摸索边防治,陶海全也几乎走遍了浙江各县市。常年和血吸虫打交道,防护工作一刻不敢松懈。
“当时免费供应一种防护油,我们每天出门,都在裸露的皮肤上涂厚厚一层,防止幼虫钻进体内。那油的气味难闻,而且黏糊糊的,夏天涂着真是遭罪,而且4小时后就失效,一天要涂好几次,到了夏天整个人就像从油里捞上来一样。”陶海全说,在遭罪和生病面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防护油。
1959年后,浙江采取药物喷洒和土埋法相结合的防治办法,五氯酚钠、血防-67糊剂、石灰氮等,大量用在血防工作中,疫情得到了控制。
副省长雷厉风行灭钉螺
1962年上半年,冯白驹担任浙江省副省长,分管文教卫生工作。
“我们的老所长,见过副省长,我经常听他说起。”陶海全说,他在下乡的时候,常听人说“冯省长来过了”、“做事非常细致,雷厉风行,不是去过一趟就算了的,还会隔段时间再派秘书看看工作进展到底如何”。
冯白驹把防治工作重点放在灭钉螺上,1962年底,他抽调科研、医务和防疫人员,以及卫生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共300余人,集中到常山、开化两个重点流行县,进行防治工作。
“这场战役,打得相当艰苦,冯省长的身体不太好,一劳累心脏病就会发作,但只要身体稍一好转,就坐不住,这对我们这些一线工作的同志,是个很大的鼓舞。”陶海全说。
“文革”开始后,浙江省的血防工作形势急转直下,冯白驹也被审查,“从那以后,我就没怎么听说过冯省长的音信了,一来是他在浙江工作的时间不算长,二来是没有直接接触过,如果一直能工作下去,说不定我还会有机会和他一起共事,实在是件遗憾的事。”
●档案解密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1949年-1955年,调查准备为全面开展血防工作打下了基础。
1956年-1987年,全省血防工作,从全面防治到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1956年-1958年,是血防工作的第一次高潮。1958年-1963年,在大环境影响下,血防工作放慢了步伐甚至停顿,疫情回升。1964年-1966年,血防工作重振旗鼓。1966年下半年-1970年,受“文革”干扰,血防工作被迫停顿。1970年-1978年,血防工作掀起第二次高潮。1979年-1987年,全省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在防治初期,由于病人多、病情重,抢救危重病人,成为当时血防工作的重点,因此采取以查、治病为重点,结合粪便和水源管理的防治策略。
随着土埋灭螺方法的研究成功,1956年后,全省采取灭螺、治疗、管粪、管水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使土埋灭螺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
1959年起,大量使用血防-67糊剂,并生产石灰氮用作稻田基肥消灭钉螺,很多地方把工作转移到灭螺上,以查灭钉螺和查治病人(畜)为主,疫情得到了控制。
(本版图片、文件现均珍藏于省档案馆)
摘自《今日早报》
记者 张文华
2009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