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舟山群岛东南部,有一个只有2.64平方公里大的蚂蚁岛,它小得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而作为全国第一个渔业人民公社,蚂蚁岛却曾是一个明星岛。蚂蚁岛人艰苦奋斗,用双手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使小岛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之乡”。
今天,蚂蚁岛长沙塘村,当年的人民公社副社长、妇女主任刘亚珠老人,在蚂蚁岛创业纪念室里,为一拨拨来这儿参观、学习的年轻人,热情地介绍半个世纪以前,那些平凡而又光荣的情景。
在说着这些的时候,这个剪着短发、有些瘦小的76岁阿婆,脸上仍然会洋溢着自豪感。半个世纪前,她和她的姐妹们,是风华正茂、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为蚂蚁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亲历者说
“小小蚂蚁抵苏联”
“解放前,蚂蚁岛是个穷山苦岛,到1950年,全岛只有40只小张网船。渔霸和渔行压得渔民喘不过气来。另外,岛上只有650亩番薯地。人民生活极其贫困,全岛有60%的人家靠吃番薯干过日子,30%的人家靠吃野菜、杂粮甚至讨饭度日,有14户卖儿鬻女。”曾任蚂蚁岛人民公社委员会副书记的李阿旺,在一份报告中这样回忆。

前方捕鱼,后方织网,蚂蚁岛人自力更生,一片繁忙景象。
党和政府及时发放了救济粮和生产贷款,蚂蚁岛人民组织起来,开展生产自救,掀起了一股互帮互助的热潮。从渔业生产互助组到渔业生产合作社,再到后来的综合性的合作社,蚂蚁岛一步步发展。
到1958年7月26日,经普陀县委批准,将原已实行政社合一、一级所有、一级核算的渔业生产合作社,改称为蚂蚁岛人民公社。
1958年10月4日的《人民日报》三版头条刊登了题为《第一个人民公社——访五年来乡社合一的蚂蚁岛》的通讯,正式确立了蚂蚁岛人民公社是全国第一个渔业人民公社的历史地位。
蚂蚁岛成了全国农村艰苦创业的典范,是中国渔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把蚂蚁岛人民公社红旗插遍全国渔区”的号召,让小小蚂蚁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名噪一时。
1959年国家主席刘少奇来到蚂蚁岛视察,在和当时人民公社负责人陈阿毛交谈的时候,刘少奇不禁夸赞道:“小小蚂蚁抵苏联。”而这句话,直到今天,还被蚂蚁岛人记在心里。
草绳船和火囱船
自从1952 年第一个渔业生产互助组成立开始,蚂蚁岛渔民翻开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新篇章。1954年初,社里决心打造几艘大捕船。“但是没有钱,怎么办?”刘亚珠阿婆说,“我们把妇女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勤俭持家,决心打两对大捕船。”妇女们的办法就是搓草绳。
“我们蚂蚁岛的妇女白天要种田,有些要做渔业加工,很辛苦。放工回来先捶草,夜饭吃过读夜校扫盲,最后大家就开始搓草绳了。有的妇女带着小孩,摇篮放在身边,手里搓草绳,脚下踩摇篮。报酬是论斤两记工分。每个人的手都搓起了血泡,双手全都是血!”刘阿婆说。就这样从11月搓到第二年的1月份,坚持了3个月,总共搓出12万斤草绳,换回来9600 元钞票,打了一对大捕船。为了纪念全岛妇女付出的代价,这船就叫“草绳船”!
大捕船还差一对怎么办?全岛妇女把家里的铜火囱、蜡烛台、铜盆……拿出来献给集体。“我家里穷得叮当响,只有一只婆婆嫁过来时带来的铜面盆,也献出来了。”刘阿婆说。全岛集中到一起的铜火囱有450只,加上其他东西一共换回来了9500元,又打了一对大捕船,就叫作“火囱船”。1955年起,全岛妇女建立了24个勤俭持家小组,节约开支,3年省下6万元,打了一对“妇女号”机帆船。
到1960年,蚂蚁岛机帆船总量达到27艘,成为全国渔区第一个全面实现机帆化的乡。
蚂蚁岛妇女是铁打的硬骨头
在蚂蚁岛的码头边上,能看到一条海塘,这就是著名的“三八海塘”,是1972年180名蚂蚁岛妇女组成“三八妇女突击队”筑起来的。
筑海塘十分艰苦,这长沙塘海涂,涨潮时一片白茫茫,退潮时则是个烂泥坑。“所以,我们要赶潮时,一天两次潮,潮水涨上来了人要让出,潮水退下去了要抢时间干活。除了3个筑塘口的石匠是男工,其他全部是妇女来做。拖车的人,三四百斤大石头要抬上车,七八百斤沙子要拖了跑。为了赶潮水,大家常常早上三点钟做饭,四点钟出工,晚上七八点才回家。”刘阿婆说。
筑海塘从外面买石头成本高,蚂蚁岛妇女们就在自己岛上开山打石,6个姑娘戴起安全帽,开山打炮,边学边干,当起了“女石匠”,手震裂了,皮磨破了,从来不叫一声苦。
“这条海塘原计划造塘堤900米,造田190亩,估计3年完成。结果,到1973年10月22日,我们就关好了塘门,只用一年零四个月,投放了6万工,筑成了1300米的塘,围田400亩。”刘阿婆自豪地说,“连老渔民也竖拇指说,我们蚂蚁岛的妇女,真是铁打的硬骨头!”
除了筑海塘,为了发展远洋渔业生产,补充男劳力的不足,蚂蚁岛的妇女们,还打破了自古以来“妇女不出海”的戒律,派10个妇女去浙江水产学院学习,回来后都下船,分到机舱间,勇闯禁区出远洋,一时传为美谈。
1958年11月,刘阿婆代表这群“巾帼英雄”,去北京参加“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她给自己的发言起了这样一个题目:“托毛主席的福,穷岛变成黄金岛。”
●档案解密
1951年2月,蚂蚁岛成立了渔民协会,组织渔民恢复生产,掀起了一股互帮互助的热潮。1952年2月,舟山第一个渔业生产互助组——刘岳明近洋涨网互助组,在长沙塘正式成立。1953年7月,长沙塘又以刘岳明互助组为基础,成立了舟山渔区第一个渔业生产合作社。
1954年3月下旬,蚂蚁岛以渔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将全岛的4个渔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一个政社合一,一岛一社的大合作社,全岛实现了一岛一乡一社,就有了人民公社的雏形。
之后,渔业生产合作社先后3次实行与农业社、手工业社、供销社、信用社合为一体,成为第一个综合性的合作社。1958年7月26日,经普陀县委批准,将原已实行政社合一、一级所有、一级核算的渔业生产合作社改称为蚂蚁岛人民公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公社的体制不再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1982年初,蚂蚁岛人民公社改制。
本版图片、文件现均珍藏于省档案馆
摘自《今日早报》
记者 胡轶笛
2009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