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冬至,林木炎姐弟3人,在鸡鸣中起床,和母亲一起去上坟。烧香、摆酒菜、磕头,所有的程序和往年一样,只是在这块土地上坟,是最后一次了。他们的村庄,淳安县茶园区紫峰乡水南村,很快就要淹没在新安江水库滔滔江水中。
上完坟,母亲一步一回头,离开故土。20岁的林木炎倒有些兴奋,未来的家园,一切都是崭新的。
全村1000多人口,在一周内全部迁往外乡,包括林木炎一家在内的178位村民,落户到建德县航头镇航景村。而整个淳安县,自从1956年2月,国家在建德境内的铜官峡谷建设新安江水力发电站开始,共有28万人口陆续搬迁至各地。

●亲历者说
迁移前先去实地看看新家园
迁移的通知,1956年在公社大会上,就用大喇叭告诉了水南村每位村民。可安排好的地点,大伙心里没底,就挑了几位壮小伙,去查看航景村。
“告诉我们的时候,说是邻县,跟淳安比较像,田也有,水也有,柴也有,生活没问题,我们还是觉得,亲眼看到比较踏实,就坐渡船过来了。”昨天,72岁的林木炎,站在自家3层小洋房的院子里,追忆起第一次踏进这块土地,旧时光历历在目,那一次,翻开了他今后52年人生的第一页。
初到航景村,林木炎有些失望,地表薄,居住条件不够好,和想象中的新家园有出入,“后来我就去砍柴,砍了两担柴,一天够烧了,也就认了。因为农村里最讲究的就是3件东西,田是集体的,就算差点可以慢慢养肥,水和淳安差不多,柴也够用。”
村民代表回村后,村民意见不统一,省里在8月份派来工作组做思想工作。到12月,水南村就开始迁移了。林木炎一家,是安排表上的最后一批。
1957年冬至的晚上,林木炎的母亲打扫好房间,把丈夫的遗像摆在桌子上,又带着孩子烧了几柱香,就住了下来。水南村村民,也都这样,在航景村扎下了根。
第一代人,还念叨着自己是“淳安人”,而林木炎的儿孙辈们,早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地道的“建德人”。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坐汽车
那是商月德第一次坐汽车,他高高兴兴拎着装有衣服的小包袱,和小火囱(就是在竹编的篮子里,装着一个陶罐,罐内放上炭火,以供冬天取暖),努力迈开步子跟上家人。
9岁的商月德只知道“要去新家了,要坐汽车了”,并不知道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我老家在淳安县合洋乡商家村,我爷爷奶奶哭得像个泪人,我还很兴奋很新鲜。”
1958年11月的那天,商月德一家7口人和其他村民,带着所有家当,从村里走到乡政府,搭上了前往建德县的汽车。“一车40多人,塞得满满的,柴油味又重,路又不好,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坐汽车,吐得一塌糊涂,老人家基本上都拎着火囱,吐得火囱里的炭火都熄灭了,傍晚到了建德县最靠近淳安的沧摊,在简易棚里过夜,找了点干稻草,往地上一铺就睡着了。”
第二天继续赶路,车开到寿昌镇航头村村口,就开不进去了。所有人扛着大包小包,下车走路,村里半米多宽的小木桥上,结对子的当地小学生迎了上去,商月德的包袱一下子被人抢着拎走了,他两手空空,被另一个学生拉着走过小木桥。
一家人在村里分的两间半泥墙房里安顿下来,大人务农,商月德和哥哥在村里上小学,“我现在连淳安话,都不太会说了,一说出来,就是一口地道的寿昌土话。”

打点行装
烧好番薯挑到大坝工地上去卖
从淳安茶园镇到建德麻园,相隔10多里,近得似乎没有迁移过,身份依然是城镇居民,只不过日子一样艰辛。1958年,3岁的方吉梅被妈妈抱着,懵懵懂懂来到了建德。
“我爸爸在部队,我妈妈一直想等爸爸回来一起搬,爷爷奶奶和姑姑他们早搬到建德了。后来实在拖不下去了,公社干部都急了,就跑来说:‘再拖,你们家都要淹了,想喂鱼啊?’妈妈这才一手抱着我,一手拿着尿布,慢慢走过来。”
那个年代,城镇居民的日子,有时候比农民还艰苦。方吉梅和妈妈挤在9平方米大的房间里,妈妈没有工作,就去买来番薯,用大锅煮熟了,挑到大坝工地上卖。
爸爸回家后,一家人靠卖豆腐为生,过起了异乡生活。50多年前的那场迁移,在如今建德市吉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方吉梅的记忆里,只留下一个淡淡轮廓,“可能是太小,对移民身份很淡,我后来的成长、读书、下乡、工作、下岗、创业……一系列人生经历,都发生在建德,我早把这里,当成是自己的家乡了。”
●档案解密
1956年2月,国家在建德境内的铜官峡谷建设新安江水力发电站,6月动工,至1960年4月基本建成。建德县由此成为新安江水电站的库淹区、行洪区,也成为了水库移民的主要安置区。
44万多淳安人,50%以上离开了故土,为了建设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安装的新安江水电站,做出了巨大牺牲,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水库移民迁移行动。大部分移民就近安置分散插队,少量就地后靠安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移民安置工作全靠政治手段,工作简单粗糙,特别是“大跃进”期间,遗留下了很多问题。
建德县在1954年,成立县山区经济开发委员会处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1956年至1962年,建德县共接收安置了淳安移民28126人,根据“分散插社,继续从事农业为主,转业于工交为副,照顾原有职业”的安置方针,将淳安移民安置在县内新安江、大同、寿昌、梅城、乾潭5个区、828个生产队。
1969年前后,对部分安置在人多地少、生产条件较差地区的移民,本着自愿的原则,转迁到江西、安徽等地区县市。
水库移民经济政策处理是安置工作的重中之重,1957年1月和1958年6月,建德专员公署移民安置委员会,本着“国家不浪费,群众不吃亏”的原则实施补偿。1959年8月,确定移民费人均170元,后调整至500元/人,至1979年,新安江水库移民安置经济政策处理基本结束。
本版图片、文件现均珍藏于省档案馆
摘自《今日早报》
通讯员 欧阳文华
记者 张文华
2009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