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记忆浙江 > 历史聚焦 > 60周年浙江档案解密


钢水奔流——浙江告别无钢铁生产的历史

2009-09-11 作者:超级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1958年,是改写浙江钢铁史的一年。位于杭州半山的浙江钢铁厂(杭州钢铁集团的前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第一炉铁和第一炉钢先后出炉,结束了浙江没有钢铁生产的历史,浙江的钢铁工业从此起步。

  上世纪50年代以前,浙江的钢铁工业是一片空白。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浙江省对钢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改变浙江不产钢铁的被动局面,省委决定筹建浙江钢铁厂。省委第一书记江华说:“大家紧紧裤腰带,一定建个钢铁厂。”

  ●亲历者说

  半山脚下从零开始

杭州半山建成钢铁基地。

1956年,任慰慈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浙江钢铁厂筹建处,一头扎进了轰轰烈烈的建厂工作,从此将大半辈子献给了半山脚下的这片土地。

  为了“浙钢”选址,勘察设计人员走遍了杭州郊区。任慈回忆说,当时候选的地址有萧山西兴镇附近、杭州转塘附近、半山等处。综合考虑了地形地质条件、环保等因素,位于丘陵地带的半山最终被确定为厂址。

  当时的半山,方圆几里之内,只有现在杭所在的位置有零星几户人家,一条两米宽的石子路,基础设施为零。

  “浙钢”的建设,始于195742日启动的运河支流疏浚工程,这一天后来被定为杭钢的建厂日。半山周围没有大路,京杭大运河是当时唯一可以依赖的交通要道。施工队伍花了4个多月时间,疏浚了从厂区到运河干流3000多米长的水道,把一条本来只能通小船的小河两边各拓宽15,河道深挖到3,能通行50吨左右的驳船,此河后来一直被称作“杭钢河”。而厂区内装卸货物的码头,则被称作“高炉码头”。很长一段时期内,物资的进出仍然主要依靠水运,以及于当年10月修成的半山铁路专用线。

  当时的职工宿舍,就是一片四面透风的茅草房。“竹板铺上稻草当床。指挥部借住在寺庙里。喝水要到池塘挑。”

但这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有句口号,叫“先生产,后生活”。参与“浙钢”建设是种光荣,所有参与者都怀着神圣的使命感。没人计较条件艰苦,没有人讲究个人得失,大家想的就是怎样早日把“浙钢”建好。

浙江钢铁厂的建设者们用手推车运送建材。杭钢厂史陈列馆提供

24天“搬”走一座小山

  此前,全省只有浙江钢铁厂的绍兴分厂于19571126日炼出了第一炉铁水。绍兴分厂当时只有427.5立方米的小高炉,远远无法满足需要,人们迫切地盼望着“浙钢”早日出钢。建高炉、转炉等需要的基建材料,很多都是省领导亲自出面,到兄弟省份解决的。

  尽管条件艰苦,但建设者们干劲冲天。厂区施工和高炉建设同时进行。在半山这片小小的区域内,集中了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学生、农民、工人等各路人马。在“浙钢”的开建、扩建过程中,省市各级组织了多次义务劳动,每次动员都有上千人。来自北京石景山钢铁厂(首钢的前身)、鞍山钢铁厂、上海钢铁厂等兄弟钢厂的老工人和技术人员,本着“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精神,为“浙钢”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指导。

  “那个时候到处是人,一天到晚热火朝天,最多的时候有几千人在干活。”

  大型车辆和机械进不来,工人们就用手推车运料。没有起重机,重型建材就用滑轮吊装。大部分施工在露天进行,为了赶进度,建设者们24小时轮班,风雨无阻。寒冬腊月,工程也从未停止。工人们用24天时间,“搬”走了一座胡南山,40多万立方的土石,全部靠肩挑手抬的方式清运出去。

  因为要按照设计高标准施工,许多技术难题都是首次遇到,工人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向老工人和技术人员讨教,或者大家一起坐下来想办法。“浙钢”在建设的同时,培养了浙江的第一批钢铁工人。

  前去采访的《浙江日报》记者,在浙江钢铁厂工地墙报上发现了如下几行诗句:“高大厂房平地起,工地面貌日日变。快马加鞭加油干,多快好省把厂建,不日钢水就奔流,千年理想要实现!”

文本框:  
省委关于1958年钢铁生产的决定。
  “浙钢”的第一炉铁和第一炉钢

  195822677分,浙江钢铁厂的一号高炉提前一个月建成投产,一次成功,第一炉铁水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火热出炉”。激动的工人们用这炉铁水铸造了“第一高炉出铁纪念”铁块,上面有一句口号:“十五年赶超英国”,并给这几个字描上了红漆。这个“出铁纪念”至今仍然保存在杭钢厂史陈列馆内。

  受条件限制,一号高炉投产后,大多数炼铁环节仍然靠人力完成。比方说焦炭,大块焦炭无法直接进炉,但当时厂里既没有机器,也没有电,就组织干部职工、科技工作者和前来支援的省、市机关干部、部分院校师生与工人一起,靠手工将焦炭敲成小块。“一号高炉一天进料出料,有四五百吨的运量,全部靠肩挑人扛。”铁水出炉,流进事先挖好的坑里,降温冷凝成铁块,然后再用手推车拉到“高炉码头”,装船外运。

  两个多月后,浙江钢铁厂一号转炉投产。这是浙江省的第一套现代工艺炼钢设备,除两台鼓风机是前民主德国支援外,其他设备都是我国自己制造的。

  516日上午,一号转炉开始点火烘炉,171030分,第一炉钢水出炉。浙江不能用现代技术炼钢的历史至此终结。

●档案解密

  1958518日,“浙钢”出钢的消息,刊登在《浙江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将其意义概括为“本省地方工业进入新纪元”,并配有豪情满怀的社论:“它标志着浙江现代钢铁工业正在迅速成长,将会对全省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为实现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同年75日,“浙钢”铸钢车间建成;720日,82立方米的二号高炉投产。这一年,半山钢铁厂共产铁2.3956万吨,钢0.4336万吨,材0.0388万吨,主要运往上海用于机械制造。浙江的钢铁工人凭借顽强的毅力与吃苦精神,艰难地实现了浙江钢铁从无到有的过程。

  50年后,杭钢集团发展成为大型企业,2008年半山钢铁基地生铁年产量达到267万吨。

  本版图片、文件除注明外现均珍藏于省档案馆。

摘自《今日早报》

记者 张远帆

2009911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