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记忆浙江 > 历史聚焦 > 60周年浙江档案解密


遗址探秘——寻找悠久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2009-09-21 作者:超级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1973119,河渡文化遗址,还只是以余姚县罗江公社渡头村冬日农田的姿态,出现在后来的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刘军眼前。

  在去余姚之前,已经有专家进行过试掘,我们也已经知道这里埋藏了很多文物,但真的站在这块土地上,还是有点激动,因为谁也不知道,地下埋着什么宝贝,而我们有幸成了第一批历史见证者。

  刘军站在农田里发了会呆,天渐渐黑了,大清早乘火车,然后转汽车,要耗上一整天才从杭州赶到了渡头村,是该回去休整休整,准备第二天的挖掘工作了。

  亲历者说

渡遗址发掘现场。

兴修水利偶然发现遗址

  与许多重大发现一样,河渡遗址也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的。

  1973年夏天,罗江公社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兴修水利,打算在渡头村西侧,也就是紧靠姚江的小河边建造一座排涝站。为了安装大型水泵,地基需深挖3以上。

  最早发现的人,是当时罗江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罗春华,他当时去工地检查进展情况时,挖土的民工说,泥土里有很多石头、瓦片,还有骨头,我们脚都划破了,太难挖了。

  刘军说,民工说的这些破瓶烂罐,引起了罗春华的重视。他当时就觉得有点似曾相识,很可能是历史文物,就一边让工人暂停施工,一边向县文化馆汇报。

  县文化馆当即派人去工地察看,当时在余姚附近工作的省文管会干部王士伦也闻讯赶到工地,他意识到这可能是浙江省境内未曾见过的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马上携带标本,返杭向领导汇报。

  三天后,省博物馆历史部负责人汪济英带着工作人员奔赴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次试掘的结果振奋人心,陶片、石、骨、木器和兽骨,确证了这是浙江省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第一次正式挖掘

  第一次正式的大规模考古发掘,从1973114日一直持续到1974110日,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派出七八个专家,组成考古队,由刘军带队。

  这次挖掘的实际面积一共是630平方米,差不多每人分管100平方米,一共发现4个文化层,第一层是农田的根土层,雇了民工把农耕土全挖掉后,接下来就开始考古发掘。

  顶着姚江边上刺骨的江风奋战了1个月左右,此次发掘最大的收获展现在了考古队面前:是个木结构的水井建筑遗迹,在第二层和第四层之间,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了。

  紧接着,考古队又在第四层发掘出了稻谷、原始工艺品和其他建筑遗迹。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把埋藏在泥土里的骨,有7000年历史了,上面雕刻着精美图案。刘军说。

姚江保护了遗址

渡遗址能挖掘出这么多精品,全靠姚江的保护,因为遗址的下半部,也就是第三、四层精华部分,长期被姚江江水浸泡着,遗迹、遗物与空气隔绝,处于稳定的保护状态,再加上大面积的腐殖质,起了良好的防腐作用。刘军说。

  刘军说,尽管水位高给发掘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但考古队员天天穿胶鞋下工地,收工后都像从泥里捞出来一样,还要随时抽水,但大家还是很感谢姚江,要没有这条江,我们今天恐怕很难看到河渡遗址了。

  两个月后的发掘结果,基本探明了河渡遗址是由四层各具特点、代表着不同时期、又有内在联系的史前文化层所构成,出土了由石、骨、木、陶等材质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器和装饰品等文物1600多件,并发现了一大批动植物遗存,露出大片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遗迹,还出土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谷。

  第二次大规模考古

  由于第一次发掘,对河渡遗址不少遗物、遗迹的解释尚缺乏材料,有必要进行更大面积的发掘工作。

  1977108日到1978128日,考古队再次对河渡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地点选在渡头村东北角的水渠两侧,面积达2000平方米

  队员的汗水没有白流,第二期发掘出石、骨、木、陶器4700多件,陶片20多万片,发现墓葬27座、灰坑28个,还有大片木结构干栏式建筑遗迹和大面积的稻谷堆基层,以及大量动植物遗存。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观念中,中华民族远古文化仅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观点,长江流域也有灿烂的史前文化,黄河、长江都是远古文化的母亲河。刘军自豪地说。

本版图片、文件除注明外现均珍藏于省档案馆。

摘自《今日早报》

记者 张文华

2009919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