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记忆浙江 > 历史聚焦 > 60周年浙江档案解密


金牌之路——浙江省第一位世界冠军

2009-09-22 作者:超级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上午7点出门,下午6点半回家,51岁的傅春娥每天的生活,就像一台时钟,周而复始地走动着。

  即使是每天和她同乘一辆大巴的同事,说起傅春娥,也只是知道这位平时喜欢打网球的大妈,是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羽毛球队的教练,却忽略了她的另一个身份——浙江省第一位世界冠军。

  我就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教练。傅春娥如此介绍自己。

  当然,她也忘不了19796月,在浙江省体育馆(现为杭州体育馆)的那一幕。作为中国队第二单打的她,和队友们一起在世界羽联第一届羽毛球世界杯赛女子团体赛中,获得冠军,她也成为浙江省第一个世界冠军。

文本框:  
傅春娥
  亲历者说

  家门口拿到世界冠军

  1.59的身高拿羽毛球世界冠军,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更让大家无法想像的是,傅春娥成为世界冠军只用了8年时间。

  1971年,13岁的傅春娥被直接送到省羽毛球队。原因有点不可思议,她所在的文龙巷小学和省体工队的后门紧挨着,而傅春娥一向是班级的文体积极分子。

  那时候不像现在,市里有少体校,进了省队还要从三线队开始打拼。我当时臂不长、腿不长,好在悟性不错,动作一学就会,结果就被体校老师相中。于是,不会打球的傅春娥握起了羽毛球拍,一握就是30多年。

  当时的训练,科学手段不多。每周,傅春娥都要和她的3位师兄(李矛、王跃平、王俊杰)从杭州体育馆跑到灵隐;每次,她都是倒数第一名。十几岁的她心里难受,哭着对爸妈说:我不练了。

  20世纪70年代,当专业运动员就是吃皇粮了,国家养着,许多人想进还进不了呢。爸妈哄她:怎么可以不练呢?户口都迁到运动队了,你已经是国家的人了,爸妈管不着了。小姑娘一听,大哭一场,乖乖地回到队里。

  现在想来,和男队员训练是我出成绩的关键。”1979年,傅春娥在家乡杭州举行的羽毛球世界杯上,是团体冠军的主力队员;在同时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上,又拿了女单第二。不过傅春娥还是对自己的表现有点不满意:我是杭州人,比赛又是在杭州举行,女单决赛时太想赢,结果输给了队友韩爱萍。我以前和她一直是胜多负少。

  她的成功激励着浙江运动员

  夺冠的傅春娥同年选择了退役,但她的成功却激励了更多的浙江运动员。1949年至1977年,浙江一直没有亚洲冠军,更没有世界冠军,仅有27个全国冠军。而从傅春娥夺冠的1979年至2007年,我省运动员共获得168个世界冠军(含10个奥运冠军)、267个亚洲冠军和1327.5个全国冠军。

  我退役后留队当了教练,如今当教练的时间早就超过运动员了。从冠军领奖台走到训练场边,其间的酸甜苦辣,傅春娥三言两语说不清。打球时,她悟性好、手法好,当了教练,一个动作教了几遍队员还没领会,她气就不打一处来,有时候恨不得一掌甩去,当然打不得,队员也都怕她。渐渐地,傅春娥悟出了一点门道,带学生,仅有严厉是不够的,十一二岁的小孩子,你得管吃管住管行,当教练还得当保姆。哪个小孩子身体不舒服了,傅春娥就带他去医务室,完了还得去伙房叮嘱厨师,谁谁今天不舒服,中午给弄碗面条吃。晚上930分招呼孩子们熄灯睡觉。

  20年后,傅春娥说起这些,轻描淡写:带小孩子嘛,都是这个程序。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连怀孕在身也如此。傅春娥妊娠反应特别强,那段时间,一到训练场就吐。一阵恶心,赶紧往外跑,连孩子们都看了难受。可傅春娥硬是挺着,腆着个大肚子,夜里还要去宿舍查房。同事开玩笑说:傅春娥早就学习做妈妈了。光是我一个人,当时同事们都很辛苦,大家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希望队员能早点出成绩。

浙江队有个绰号叫游击队,就是说浙江人打球灵活,拼劲足。傅春娥说。从获得过50余枚世界级大赛金牌的李玲蔚,到上世纪90年代的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叶钊颖,到近阶段的夏渲泽、桑洋,和近期连续在丹麦和法国公开赛上获得女单冠军的王琳……正是凭着傅春娥和同事们这股拼搏的精神,从上世纪80年代起,浙江的羽毛球项目就一直长盛不衰。

摘自《今日早报》

记者 吴杨

2009922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