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记忆浙江 > 历史聚焦 > 60周年浙江档案解密


海上缉私——我省拉起反走私大网

2009-09-23 作者:超级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沿海走私相对平静。

  1977年,平静被打破;1978年,走私迅速盛行;1980-1981年初,达到顶峰。

  这一次,狂潮席卷的主要是浙南温州及台州。境外走私集团在浙、闽交界的东沙岛海域进行走私交易,导致浙江沿海地区走私活动十分猖獗,满载私货的成群结队的境外走私渔船甚至直接开进了温州瓯江口、台州玉环大麦屿。名表、收录机、涤纶布、自动伞……都挤了进来,市场人声鼎沸。

  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到1984年,这股沿海地区走私泛滥之风基本刹住。

文本框:  
海上治安检查。
  改革开放的另类插曲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明确提出:希望尽快实现祖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通邮、通航、通商,以及经济、科学、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三通无疑蕴涵着巨大的商机。但当时只有善意的远景和原则,而没有具体推进的操作手册。

  这只是客观的外部背景,根本诱因是,当时的温州,地处偏远,交通极其不便,耕地更是稀少,因而这里的农民百年来一直有离开土地和外出求生的冲动。严酷现实逼迫人们必须从土地之外找生路;而不按制度出牌的走私行为,提供了一夜致富的现实可能:走私的日本产东方表售价仅为60元,性能、外观远优于当时国内最好的上海牌手表,后者要120元一块;转手一台走私的双喇叭三洋牌收录机,利润高达300元。

  于是,走私乘虚而入。

  1979年之后,乐清、苍南一带突发走私狂潮,一艘一艘的走私渔船把境外的服装、小家电、小五金等偷运进来,在一些偏僻的小码头形成走私交易市场。

  走私,作为浙江改革开放的另类插曲,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每天上千人次购买走私货

  瑞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收集的资料显示,198089月间,在瑞安城关、丽首次出现走私货交易市场,走私物品有化纤布、自动表、收录机、自动伞、太阳镜等。

  当时,除莘塍、塘下少数走私船直接出海贩运走私货外,境内走私物主要来源于平阳及乐清里弄一带,通过104国道、瑞平塘河,用车、船运入城关;或利用渔船从近海直达东山;或从平阳岱口翻牛皮岭至马屿江溪渡江至陶山潘岱翻十二盘岭至丽

文本框:  
边防打私。
  随着走私货物流入量增大,走私交易场所从半公开到完全公开。城关最早走私交易场所在解放中路邮电局边巷弄,经打击后,退缩在县百货公司门口,又退至东门,后又逐渐形成走私货市场。全国各地前来购买者日均1000多人次。

  这时,一些走私者成为了暴发户,境内一度出现农民弃农、工人弃工、渔民弃渔参与走私贩私的严重情况。19813月,丽公社后中大队50%的农民从事走私和贩私,土地荒芜。城关低压电器厂100多名工人参与贩私,工厂停产9个月之久。

  大约在1980年底,温州出现了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走私活动高潮。新华社记者魏运亨曾这样描述沿海的走私景象:当时每天停泊和游弋于东沙岛海域的大陆走私船多达上百艘。电子表和尼龙布料涨潮般涌进内地,成千上万的群众如痴如狂,沿海城乡形成了好几个远近闻名的私货集散市场。

  10年查获走私货总价值46个亿

  198012月,为了有效地打击当时海上走私活动,温州地、市党政领导机关,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的精神,决定以温州海关为主,在各部门的配合下,联合组成海上缉私队。基地分设在温州和平阳县鳌江镇两地,查缉范围北起洞头洋,南至浙闽交界。海上缉私队对海上走私活动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式战斗。

文本框:  
浙江省沿海船舶边防治安
管理规定。
  《浙江人民公安志》记载:“19814月到9月,在省打击走私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公安边防部门参与下,温州、台州、舟山和宁波4个缉私联防区,连续开展两次集中打击海上走私统一行动。

  “10月21,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强反走私斗争的通知》,指出要坚决切断海上走私渠道,进一步加强陆上检缉工作,侦破和处理一批大案、要案,依法严厉惩办首恶分子。”1984年,沿海地区走私泛滥之风基本刹住。

此后,浙江南部的走私活动又出现过几次小高潮。1998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郑重重申:浙江决不把走私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手段,浙江人民决不把走私作为发财致富的门路,浙江决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浙江大地决不允许成为走私分子猖狂活动的地区。1988年到1998年底,全省10年查获的走私货物总价值达464173.7万元,有效地遏制了走私猖獗的势头。

本版图片、文件均珍藏于省档案馆。

摘自《今日早报》

记者 魏皓奋

2009923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