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台州黄岩的蜜橘结得特别多,还是10月下旬,澄江两岸的两万多亩橘园里早橘已经黄熟,“本地早”、“朱红”和“槾橘”也果实累累。
10月27日,台州黄岩轮渡码头,装载着100多万斤黄岩蜜橘的轮船缓缓出发,在经过上海中转后,转运苏联。黄岩10多万橘农,要让苏联老大哥在欢度十月革命节的时候,吃到这些包含中苏友谊的蜜橘。
这一年,到浙江来帮助研究各种农业生产的苏联专家共达40余人。“他们不辞劳苦,深入产区,通过讲演、示范等方式,向各地技术干部和农民介绍生产经验,提出各种改进意见和建议。”1957年4月23日,《浙江日报》这样形容道:“友谊的种子已在本省开花结实。”
●亲历者说
苏联专家和“咖啡因”

苏联专家在黄岩。省档案馆珍藏
1952年8月,当时还是浙江制药厂助理技师的胡仲侃,曾和苏联专家札萨萨夫同志在一起工作了整整一天:“札萨萨夫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方法,全部都是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的。”
札萨萨夫是上午9点来到厂里的。他走进工场车间,细心询问生产情况和每一个操作过程。
札萨萨夫参观“咖啡因”第一次结晶成为粗坯过程时发现,制药厂的工作人员每次都没有测定含量,他觉得很奇怪。
“这样做,心中无数,是不科学的。”他说:“在第一次溶解后,捞出来的杂质不要倒掉,这里面不但含有‘咖啡因’,还有更宝贵的药品。”随后,他又提出减少“咖啡因”制作工续的建议。
“我们采用了他的建议,仅这一项,全年就节省288个工和150担木柴,电力也减少1152小时的三匹马力,产量显著提高。”
札萨萨夫对“咖啡因”侵渍法的溶剂问题,提出一个节约办法:“听说你们用酒精或可罗仿代替水来侵渍‘咖啡因’,这种办法不好,应该采用水,水是最便宜的东西。用其他溶剂,势必增加各种机械设备,提高成本。”
小茶村来了苏联专家
1952年10月20日上午,淳安县威坪茶区鸠坑乡一派热闹场面。为帮助茶农发展茶业生产,做好茶籽选种工作,苏联农业专家由中国茶业公司浙江省分公司的同志陪同到了威坪茶区。
欢迎的群众排成长长一列,跑到5里路外的凉亭去迎接。时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农林厅特产局茶业科科长的于蔚祥在回忆那些日子时,仍然对苏联专家的帮助充满感激。
威坪区鸠坑乡是个比较偏僻的小村,当时大部分人以种茶为生。村里的男女老幼听说苏联专家要来,都很高兴。
在茶农的盼望下,3位苏联农业专家:拉乌莫夫、布尔丘拉兹、石建依丘克及随行10余人,到了鸠坑乡。
拉乌莫夫等3位同志询问了茶农选种情况,参观了堆放茶籽的仓库,对茶籽的采摘与保管提出很多宝贵意见。
第二天,苏联专家参观了箬帽顶等茶园。他们认为这里的茶园不够完整,茶树也不够集中,茶地上不应种植玉蜀黍等农作物,来年准备要摘茶籽的茶树,最好不要摘茶叶。晚上又开了一个座谈会,苏联专家介绍了他们选种的方法,在技术上进一步帮助了茶农们。
废料中“拣”出上等原料
1952年11月6日,时任华丰造纸厂工程师的张承璧终于见到了苏联造纸专家格希哥夫。虽然只进行两个多小时的经验交流,但苏联专家却上演了一出变废为宝的“魔术”。
下午两点,匆匆赶到的格希哥夫认真听取了华丰造纸厂3年来的生产成绩,进入车间参观。
格希哥夫对造纸厂的发展表示赞叹,但当他走到了造纸后的拣麻间时,他站住不走了。
“天哪,这些‘麻骨’在我们国家是用来制造上等纸品的,比如抗热纸之类的高档货,你们怎么把它们拣出来丢掉了?”
随后,他详细讲解了如何使用“麻骨”造纸。
“这个经验对华丰造纸厂的帮助很大,过去丢掉的‘麻骨’已数不清了,但那以后我们学会了更好地利用每一项原料。”张承璧说。
●档案解密
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在经济极端落后的基础上,尽快地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强国,首先必须充分利用本国的财力、物力、人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艰苦奋斗。同时,还要根据需要与可能争取外援。而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这种外援只能来自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1950年2月14日,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向中国派遣大量的专家和顾问,帮助中国进行各方面的建设。中国也对苏联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纸命令,所有的专家突然撤退回国,给中国人民及建设事业留下众多困难和无限遗憾。
1981年6月27日,党的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加上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同样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摘自《今日早报》
记者 朱寅
2009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