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台湾的阿美族民族艺术家为观众表演原生态民族歌舞
2009年12月24日上午,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大厅传出阵阵歌声,台上几名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少女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台下观众合围四周,或微笑、或鼓掌、或拍照,欢歌笑语的热烈气氛顿时驱走了严寒。一名身着绚丽民族服饰女士以略带“台湾腔”的普通话向观众们介绍:“我们是来自宝岛台湾的阿美族,阿美族人天性和善乐天,热爱歌舞;是台湾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族群,有近19万人,约占台湾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5,愿我们传统的民族舞蹈为首都北京的朋友们送去来自宝岛的问候和祝福。”

1915年的“拉荷·阿雷事件”广为人知,左二为独自抗日17年的布农人拉荷·阿雷。
于2009年12月21日在大陆首次亮相的《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正在此举办。展览运用了上万件照片档案资料、400多件实物档案和40余部影像档案,真实、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台湾14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如果您对台湾少数民族了解不多,相信看过展览后,会对14个民族独有的语言、风格迥异的文化和奇特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
照片档案,再现岛内原住民抵御外侵的历史
一进展馆,现场的原生态的音乐、原住民的表演、特殊的景观设计,烘托出浓郁的台湾风情,仿佛带领人们穿越历史长廊,置身于风光旖旎的宝岛台湾,领略到别样的风土人情,感受台湾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
展览分为“历史馆”“文化馆”“生活馆”三部分。历史馆以大量的图片介绍了荷兰、西班牙占领时期,明朝郑成功时期,清朝统治时期,日本占领时期,台湾光复和当代面貌等多个历史时期中的重大事件。一件件历史档案,反映了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作为中华民族尊严的坚定捍卫者,在抗御外敌入侵的斗争中,不畏强暴,不屈不挠,保家卫国,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实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部分档案资料确凿丰富,堪称“半部台湾史”。

反映部族男女的木质浮雕
1895年,日本侵略台湾,日本侵略者对台湾原住民进行了异常残忍的屠杀。从那时起台湾少数民族就奋起反抗,台湾原住民几次颇具规模和成效的反抗活动让日本殖民者心惊胆战,其中以1914年爆发的太鲁阁战争、1933年的雾社事件和“拉荷·阿雷事件”最令人震撼。
“拉荷·阿雷事件”因其极大地挫伤日本侵略者的锐气而广为流传:1915年,花莲市布农人部落因不服日警强制收缴猎枪,奋起发起抗日斗争,带头人是卓溪乡大分社头目拉荷·阿雷。他带领4个儿子及亲友,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反抗日本占领,伤亡日警百余人,仅他本人砍下的日本侵略者头颅就超过60颗。拉荷·阿雷是当年反抗日本统治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英雄。

泰雅族头目帽
“雾社事件”反映的是赛德克人的抗日故事。赛德克人在抗日的过程中,因弹尽粮绝,其头目莫那·鲁道下令其部族的老人及妇女儿童先行逃避,老人及妇女为了使部族的男人们在抗日战斗中了却牵挂,便集体自缢。莫那·鲁道一直坚持抗日,后因没有食物来源,为了不让日本人找到自己,便跑进深山自杀身亡。3年后,日本人才找到他的尸首,并运去日本解剖。他们想看看,是什么支撑着这个硬汉与他们宁死不屈地斗争。
实物档案,折射民族传统文化生活
目前,居住在台湾存有自己语言和文化的有14个族群,总人数约50万人,包括阿美、排湾、泰雅、布农、太鲁阁、鲁凯、卑南、邹、赛德克、赛夏、雅美、撒奇莱雅、噶玛兰、邵等。
文化馆展示了现存于各族群的社会组织、岁时祭仪、灵魂信仰、占卜巫术、猎头习俗、生命礼俗、服饰文化、音乐舞蹈、纹面文身等传统习俗,包括了带有浓厚台湾特色的出草猎头、祭奠巫术等引人入胜的奇异风俗。生活馆展示的是台湾少数民族刀耕火种、狩猎渔捞、屋舍建筑、工艺制作等方面的生活器物,还介绍了台湾少数民族的生活现况,以及分布于台湾总面积3/5区域的少数民族部落风光,如阿里山、日月潭、太鲁阁、鹅銮鼻等秀美的风景区。
早期台湾少数民族族群多穿着树皮衣或者植物纤维编织的衣物,他们的裤子实际上是两片布,腰间扎一根绳子。大多数族群的男子只是用一块“遮阴布”挡住下体来遮羞,妇女多有裸露上身的习惯。造成台湾少数民族这样奇特衣着习惯的原因也很好理解,岛内炎热的气候使他们穿着越少越有利于自身的生活劳作。
泰雅族的男女在成年后有纹面习俗,这是他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女孩要精通织布技巧后,才可以纹面出嫁。而男子必须学会狩猎并且外出征战,才可以纹面娶妻。
据了解,展品中很多实物档案都是从台湾少数民族聚集地征集来的,其中不乏部分贵重物品,是由部族的头目或者长老无偿提供的;在生活馆中央摆放着一艘制作精良的雅美人的拼板舟,现场的解说人员说,制作这样一艘船需要好几年时间才能完成,但为了支持展览,船的主人毫无保留地把它送到了北京;此外还有的展品重达300多公斤,都是从岛内运来的。足见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对本次展览的倾情奉献和高度重视,同时也表现出他们愿与祖国大陆各界联谊沟通、合作发展的诚意。展厅中还有不少展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看似普通的一个陶罐,也许就是绝对的孤品,当然,展览结束后,这些珍品孤品都会完璧归赵。
言传口授,传承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精髓
台湾14个少数民族部族,除布农拥有自创文字——“农事历法图表”外,其他部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部落历史文化的传承只有依靠口口相传。据邵的长老和族人相传,邵的祖先为了追逐一头白鹿,意外发现一处美丽的桃花源——日月潭,于是举族搬迁到畔展开新的生活,这就是邵人逐鹿传奇的故事。
据先人口述,排湾氏族历史传说中认为,人类的诞生分别来自太阳、陶壶、百步蛇三种途径。其一是“太阳说”,相信人类是太阳所生的卵孵化而成的;其二是“壶生说”,认为阳光照射到陶壶,使陶壶破裂生出人类的始祖;其三是“百步蛇说”,认为人类是由百步蛇的卵孵化而成的。但无论传说中人的起源是什么,排湾人对百步蛇都崇敬有加。
由于两岸长期的隔绝,大陆同胞对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缺乏足够的了解。目前,岛内少数民族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能以流利的族语交谈的不到10%。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伴随着台湾经济的转型,大量年轻人离开族群到外谋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随着部族老人们的相继离去,民族文化的流传和保护陷入困境。
本次展览的艺术总监根志优先生(族名达英·拿达弗·撒万葛斯阿门)出生在赛夏部落一个长老家庭,因为是长子,从小受到祖辈严格的祖训和族群文化教育。在民族神秘悠久而丰富多彩文化与传统中长大的他,亲眼目睹了许多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正在逐渐消失,痛心之余,他立志要以己之力挽救民族文化传统。20多年来,他走遍了台湾岛828座少数民族部落,与各族群老人同吃同住,聆听请教各族群的历史、习俗、传统、语言、祭祀、歌舞等活动,积累素材,拍摄、记录下大量的原始档案,累计形成数万计的声像、文字和图片档案资料。作为研究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根志优先生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更多大陆同胞了解台湾少数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推动两岸文化交流,融洽同胞亲情,唤起更多的有识之士进一步关心、关注台湾少数民族,在这点上,也是与展览主办方的初衷不谋而合的。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2010年1月6日,免费向公众开放,北京部分的展览结束后,展览主办方全国台联将在上海、福建、贵州等地举办巡回展。
台湾十四个少数民族一览
阿美(北方的人),是人口最多的族群。实行独特的母系社会制度,男子实行入赘婚制,家产由女儿继承,家务大权掌握在女性手里,男子则负责以部落公共事务为核心的男子集会所。每年7到10月间举行的丰年祭和沿海部落的海祭是重要祭仪。
排湾(祖先最早发源的地方),第2大族群。拥有最具典型意义的贵族社会,部落的领土属于一个或数个头目。氏族内部实行长嗣继承制度,部落的公共事务,由平民自治推选出来的人进行管理。五年祭,是排湾最负盛名且仪式严谨的祭典,从迎请神灵开始到最后送灵仪式结束,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
泰雅(和自己一样的人),第3大族群。他们是父系社会,以狩猎、火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只有一个称为“嘎嘎”的共祭团体。纹面是泰雅民族精神的象征,男女在成年后有纹面习俗。儿女只要成家后,就得搬出另立门户,最后只剩小儿子在家奉养年老的双亲。每年9、10月是各布部落举行“嘎嘎”祖灵祭的重要祭典。
布农(人),第4大族群。他们没有世袭的统治阶级,只有由族人选出的终身职领袖。典型的父系社会大家庭。“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表现形式——八部合音”,又称“小米丰收歌”。特色的风俗还有公开夸耀自己成绩的“夸功宴”。许多祭典都是依附在农事祭仪中,如射耳祭、小米播种祭等。他们是唯一拥有自创文字——“农事历法图表”的族群。
太鲁阁(山腰的平台或可居住之地),第5大族群。他们沿袭传统社会组织,由成员共同推举聪明正直的人担任领导者,对外代表部落,对内维持部落的安宁和谐,解决仲裁纷争。和泰雅人一样,男女成年后都有纹面的习俗。信仰的是以祖灵为中心的集体意识。
鲁凯(住在深山的人),第6大族群。贵族阶级的世袭社会,与排湾文化习俗相似,差别在于,鲁凯是长男继承制。平民未经贵族与头目同意不能使用人头纹、百步蛇、百合花、陶壶等图案。每年8月举行小米收获祭、丰年祭和11月的黑粟祭等。
卑南(南王部落普悠玛旧地名),第7大族群。实行男子入赘、女儿继承家业的母系社会。卑南拥有严厉的会所制度,“会所”在历史上曾对青少年施以严苛的斯巴达克式教育。每年在12月举行大猎祭、猴祭。
邹(人),第9大族群。以父系嫡长为核心价值的耕猎族群,“服役婚”的风俗最为独特。男子婚后要在妻子的娘家义务工作3年以上,以充当聘金。战祭,最重要的意义是勉励邹人用全部的精力和生命来保护部落,并祈求战神降临保佑。
赛德克(真正的人),2008年4月成为台湾第14个族群。他们是没有世袭头目的平权社会,由领导能力强的人出任部落领袖,文化习俗与泰雅相似。赛德克也拥有泰雅族群类似的兼有宗教和互助性质的“嘎嘎”团体,赛德克语称之为“嘎呀”。
赛夏(人),第10大族群。严格的父系社会和极严谨的姓氏社会组织,实行“长老共议制”。家族以男性最年长者为尊长,地位崇高,女性地位低微。矮灵祭、祈天祭、姓氏祖灵祭、敌首祭等,是台湾少数民族祭典仪式中保存最传统和完整的祭祀活动。
雅美(也称达悟,北方、人),第11大族群。男女分工的父系社会,没有头目的制度。雅美妇女可以自由嫁到别的部落,男士只能在自己部落寻找结婚对象。最典型的海洋族群,唯一没有猎首和饮酒的民族,传统的建筑为石头、木头的地下屋。螃蟹祭、小米丰收祭,以及每年3至8月所举行的飞鱼季等。10人拼板舟完成后的新船下水仪式是传统文化盛会。
噶玛兰(住在平地的人),2002年12月成为台湾第11个族群。没有阶级之分的母系社会部落祭司都由女性担任,头目是以推举的方式产生。部落内其他的公众事务,则由各年龄阶层的族人分工合作。家庭内,女子具有家产继承权和所有权,男子必须入赘妻家妇唱夫随。最重要且保存最完整的祭祖仪式——每年年末前举行巴律令,3、4月举行海祭还有8月的丰年祭。
文章作者:杨太阳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