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古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浙”。

清末浙江省舆图
在中国的地图上,浙江省成型较早,省级建制意义上的“浙江”始于明初,600多年来保持着非常稳定的状态,这在现有的全国各省区中极为罕见。明代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嘉兴、湖州两府划入浙江,浙江省(明代称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清初改浙江省)的区域自此确定,至今少有变动(较大的变动为解放后浙江省太湖湖面调整给江苏省,嵊泗县由江苏划归浙江)。省内的行政建制也保持着相对稳定。清代浙江省由朝廷委派的闽浙总督和浙江巡抚综理省政,辖11府75县: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治所今临海市城区)、金华府、衢州府、严州府(治所今建德市梅城镇)、温州府、处州(丽水)府。
浙江河山壮丽、物产丰饶、经济繁荣、人杰地灵,是中国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享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的美誉。中华文明曙光初现之时,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明就在浙江大地上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文明的源流之一。在祖国灿烂的历史演进长河中,浙江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宋以降,浙江省更跃升为国家财赋重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长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浙江自古有耕读传家、重教兴学的传统,数千年的区域发展、演化,浙江人文积淀深厚,人物荟萃,俊采星驰,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都涌现了不少杰出的人物。
1840年鸦片战争后,浙江社会逐渐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蹒跚转型。19世纪中后期,浙江省宁波、温州、杭州三大口岸陆续开放,成为较早与西方资本主义接触的地点。外国列强通过这些通商口岸掠夺资源、倾销商品,逐步将浙江的经济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开埠城市在外国产业资本和商业的冲击和带动下,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市场日益繁荣。同时,自然经济体系下的传统农业社会,从这些通商口岸开始,逐渐由点连线、由线至面,走向瓦解。新兴的近代事物也逐渐由近及远、由表至里地从器物、从制度、乃至从人的思想方面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表现出来。
刚刚进入20世纪的浙江社会,正处在这一转型过程的起步阶段,却在世纪之交不幸遭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后,浙江省被派定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的份额。沉重的对外赔款的负担,使得当局罗掘俱穷,民生日益艰难,并给成长中的民族资本的集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署理巡抚余联沅上奏称:浙省民穷财尽,难以摊派。
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和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使浙江的近代化事业异常缓慢、艰难。清代末年的浙江社会,在很多地区和很大程度上依旧维持着中国数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农业社会的风貌和生活方式,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节奏缓慢的、古朴闭塞的社会风情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