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镜堂院士近影
随着世博会日益临近,何镜堂院士所设计的“东方之冠”,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和喜爱。那么,中国馆为什么要如此设计?“东方之冠”的寓意是什么?这座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何关联?
人生大厦,从小奠基
1938年,何镜堂出生于广东东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岭南秀丽风光,为他的童年营造了美的氛围。在爱好美术的哥哥何成基影响下,少年何镜堂经常身背画板带着干粮,随兄长去野外写生。
远山如黛,近水潺潺,杏花春雨,岭南人家……看着大哥在画板上凝神绘画,站在一旁的何镜堂竟也看入了迷:“哥,我也想学画画,你教我呗!”哥哥说:“那你跟我说说,你为何喜欢画画?”何镜堂答:“画画能让人感觉美。”何成基这才停下画笔,打量一下弟弟:“那好,哥明天就教你画画。”
从此,在哥哥启蒙调教下,何镜堂很快入门,并越画越好。有一次,兄弟俩去街头写生,何成基说:“好的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美的化身,随着岁月流逝,当初的建筑师可能已不在人世,但他的作品却留了下来。”何镜堂说:“那我将来要是能成为建筑师就好了,可以设计建造许多漂亮的高楼大厦。”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效果图
上学后,才从老师那里知道,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半个工程师……两者契合。这令少年何镜堂激动了好一阵子,有时连睡觉,都梦见自己成为一名建筑家。
1956年,何镜堂考入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求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吸收各种知识营养,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何镜堂赴京为毕业论文收集资料,因图书馆英文资料概不外借,无奈,他只好将全文抄录下来,再进行研究。那个年代,没有复印机、扫描仪,何镜堂竟用了整整3天时间,终日伏案,振笔疾书,将图文并茂的英文资料,完完整整抄录下来,直累得腰酸背痛手指发麻。何镜堂说:“现在看似一件很笨拙的事情,却考验了意志和毅力。”
1961年,大学毕业后,何镜堂考上母校研究生,师从夏昌世教授。夏教授不仅是蜚声中外的建筑大师,还是岭南建筑学派的奠基者。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在夏教授言传身教下,何镜堂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专业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飞跃。
跟随夏教授求学,的确令何镜堂受益匪浅。他曾陪同导师踏遍岭南各地,遍寻建筑古迹名园,协助导师对岭南建筑做专题系统研究……尚未毕业,便参与“南海大会堂”等知名建筑的设计工作。后来,结合毕业论文,何镜堂又对医学建筑进行深入研究,独立完成“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部”的设计,受到相关单位好评。他的出色才华,令导师甚感欣慰。
1965年,留校任教的何镜堂,正欲施展满腔抱负之际,不料,不久“文革”风暴袭来,他被“发配”至湖北郧县偏僻山乡劳动。“文革”后,何镜堂调至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工作。上班的第一项任务,即为一家即将上马的大型造纸厂进行工程设计。当时他的业务已荒废了整整10年,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千头万绪。“我觉得我设计的这项工作,最大收获是有机会承担一个工程的设计全过程,面对工程的实践知识,特别是对构造与大样,有较全面的训练和了解,这为我今后职业生涯,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建设蓬勃兴起,建筑领域方兴未艾。一些相关部委举行设计大赛。满腔热望的何镜堂,跃跃欲试,觉得这是锻炼自己、施展才华的好机遇,于是与同为搞建筑设计的爱人李绮霞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参赛作品的设计之中。先是建筑绘画比赛,后又参加全国铁路客运站和乡村住宅的设计竞赛,虽未一鸣惊人,只获二三等奖,但却极大地激发了他满腔的激情和信心。“得不得奖,不重要,起码我能知道自己水平如何,与那些顶尖建筑师的差距有多大?”
横空出世,气宇宏阔
正当何镜堂激情满怀投身事业之时,国家出台文件:为支援地方建设,中央决定在各大部委中工作的研究生,可回各自省市“效力”。一些人为了能留在首都,开始找人活动。李绮霞问他:“老何,你有何打算?”何镜堂答:“我觉得回广东,也未必不是件好事,你想,我们都是搞建筑设计的,在哪都一样。”妻子说:“话虽这样说,可我们毕竟离开广东那么多年,一切都得从头再来。”何镜堂说:“广东经济形势好,正大兴土木,建经济特区,回去不愁没有施展的地方。”
1983年,45岁的何镜堂,携家带口,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华南工学院。岁月荏苒,光阴似箭,人生就这么富有戏剧性,历经岁月风雨的他,当年从这里意气风发出征闯荡,如今又回归到起点,人到中年,岁月空添,内心油然升起一股紧迫感,他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为社会,再做些什么。
刚安顿下来,院长对他说:“深圳科学馆要举行设计竞赛,这个工程项目竞争激烈,很有影响力,你有没有兴趣参加?”何镜堂心里一亮:机会来了!他赶紧跟妻子商量:“你说我参加行吗?”妻子说:“有啥不行的,重在参与嘛,即使不成功,也不损失啥,起码自己也能得到锻炼。”
为了全力以赴设计参赛作品,夫妇俩住进招待所。他们从环境构思入手,结合厅堂建筑使用功能,借鉴西方现代建筑和共享空间意念,以八角形为母体进行组合、切割和延伸,使形式、功能、空间和环境有机统一。经过20多天奋战,夫妻俩终于完成了图纸设计。
不久,何镜堂获悉自己的这幅参赛作品,成功入围并一举中标。深圳科学馆的设计成功,可谓是他人生和事业的重大转折。
作为土生土长的岭南人,何镜堂坦言自己深受岭南文化的熏陶,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设计风格。1985年,何镜堂主持设计“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受到国内同行瞩目,被评为“传绎两千多年前历史文化”的精品力作,并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等六项大奖。一直默默无闻的何镜堂,也因此横空出世,跻身国内一流建筑师行列。
何镜堂认为,优秀建筑设计,必须是创新之作。多年的设计实践,使他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创新理念:“二观三性”,所谓“二观”:即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即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二观三性”基本囊括了何镜堂的建筑观和学术观。
何镜堂的每部作品,都像他之前梦想的一样,将艺术和建筑完美结合。之后,他还主持设计了岭南画派纪念馆、深圳宝安新城广场等一批工程项目,获得不少国家和部级优秀设计奖励。
鉴于他在建筑设计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何镜堂被任命为设计院院长兼总建筑师,并担负起为国家培养建筑设计研究生的重任,从此,他“身兼数职”,走上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随着广东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何镜堂又将目光投入到这块崭新领域。他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外观壮美的超高层建筑,比如“大都会广场”和“中国市长大厦”,成为他这段设计生涯的代表作。期间,建设部还授予他“中国工程院设计大师”荣誉称号。
“纪念性建筑,关键要看定位。”何镜堂说,“除了满足一般建筑的功能需求外,重要的是满足一种精神需求,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黑灰色调,无生命的,表达一种庄严凝重的场所精神。”
在汶川地震援建过程中,何镜堂及其团队承担了汶川地震纪念广场、汶川博物馆、映秀地震纪念馆等重要纪念建筑的设计工作。为了能让灾区人民尽快摆脱地震阴影,他在设计理念上,定位“不能沉迷于记忆”。“我们的建筑,不管是规划也好,设计也好,都应该提供比较好的环境,提供人文气氛比较浓的一种享受,让人们摆脱震灾阴影的影响,逐步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中来。”
东方之冠,傲立世界
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作为“一轴四馆”标志性建筑——中国国家馆,无疑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第一件绝世精品”。
2007年4月,上海世博会向全球华人设计师发出邀请,征集中国馆设计方案。作为中国本土建筑师,何镜堂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当时,何镜堂已年愈七旬,像他这样在建筑界享誉盛名的老设计师,往往会坐到评委席上。参赛意味着挑战和风险,万一淘汰出局,折戟沉沙,自己面子无光不说,可能会影响一世英名。
何镜堂没有患得患失,他之所以一心坚持参赛,源于他内心深处的遗憾。改革开放30年,国内许多重要场馆,像奥运国家体育馆这样大型标志性建筑,都由外国人“染指”设计。作为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建筑师,他有责任“挺身而出”,参与竞标,即使失败了,也了无遗憾。
从上海回到广州当晚,何镜堂召集他的博士生和研究生组成设计团队,连夜开会讨论方案。
时间紧迫,不到两个月就要“交卷”。何镜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破题”。他认为,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首先要体现中国元素,“假如一个馆设计出来,放到纽约也行,放到巴黎也行,显然不是中国馆所追求的风格。”他很快将设计理念定位于“中国特色,时代精神”。
那么何种元素,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才能通过建筑,把握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精髓?
一天,何镜堂翻阅资料,古代建筑有个名叫“斗拱”的特有构件,令何镜堂顿觉眼前一亮,如果将它作为中国馆的主体结构,再好不过了。
斗拱是古代建筑物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在受力结构上起到承受出挑屋檐重量的作用,在视觉效果上实现了建筑物深远壮美的印象。这样,一座仿斗拱层叠出挑的倒梯形造型,开始在他脑海里显现,并很快跃然纸上。
何镜堂团队确定“中国特色”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中国印象”,主要从绘画、戏剧、文字、颜色等艺术形式,来捕捉中国形象,中国馆的整体就选用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红”;二是“出土文物”,从斗冠、宝鼎等器皿中汲取灵感;三是“城市园林”,从中国的城市建筑、园林中吸收营养,例如九宫格、南北轴线等,形成经纬分明的建筑布局。
而中国馆的“时代精神”,主要从建筑的建造、材料、内部展示和环保节能来体现。何镜堂介绍说:“其实,最具时代精神,也是建筑学发展方向之一的,就是环保节能。”
为保险起见,何镜堂和他的团队,又拿出另外两个创意方案:一个来自江南园林,另一个则来自如意图形。最后这三个方案都参加了评选。
当时共有344个设计方案参加竞逐,初筛进100名时,他们选送的三个方案,皆被淘汰出局,“全军覆灭”,这令何镜堂始料未及。
后来,评审专家对初选的前20名方案都不甚满意,于是将所有参赛方案又重新筛选一遍。正是这次重选,让“东方之冠”起死回生,脱颖而出,入选8个入围方案。然后评审组又围绕“唯一性、标志性、地域性和时代性”标准,进行最后一轮评审,最终何镜堂的“东方之冠”名列第一。谈到失而复得时的心情,他悲欣交集,真有点像坐过山车。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厚德载物,顺应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精髓,始终影响着何镜堂的设计理念。在他看来,架空设计,还构成一个“福荫庇护”的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凸显世博会的城市主题与建筑的公共性特征,他希望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多一些交流休闲的空间。
世博局官员评价道:“东方之冠”一眼望去就是中国的。斗拱造型,56根梁柱代表56个民族,冲击力大,纪念性强。而“叠篆”则将篆文用在建筑表面,内容是31个省份简称。“东方之冠”外表是红色的,热烈喜庆、雍容大度,传达泱泱大国非凡气度,是中国元素和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
当“东方之冠”接近工程尾声时,大众评审和检验也就成为一个开放话题。“任何有轰动的工程,必然有轰动的声音。”何镜堂笑称,“我肯定有思想负担的,担心搞不好会给人家骂,也挺惨的。建筑设计是遗憾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宜的。”
“是什么让你勇于担当起如此历史重任?”
“支撑我的,就是一个中国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何院士那皓首白发和睿智目光,瘦削身体及对国家拳拳之心,不正是对这种历史责任的深刻诠释吗?
文章作者:兆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4月16日 总第1990期 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