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荣校
摘 要:本文认为,档案文化价值是由档案内外所含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外部文化属性是记录符号与载体所赋予的,内部的文化属性是其信息内容所赋予的;档案文化价值的扩展,受着档案价值扩展律和档案科学作用递增律的影响;而档案文化价值本身,则主要通过档案史料利用中心、以及发挥档案部门的宣传教育功能、参与休闲文化建设、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以及参与社会文化传播活动等方式实现。
关键词:档案文化 档案价值 文化价值实现
审视档案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属性,是现代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档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关系被人们认识得越来越全面、完整,就必然与人类情感生活最丰富的领域——文化联系起来了。
一、档案文化价值的确定
档案具有科学文化作用,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结论。然而何为档案的文化价值?这个非常专指的问题,就显得语焉不详了,因而近年来我国档案界开始对此进行认真地思考。王英玮主编的《档案文化论》一书中就档案的文化价值专门作了说明:“人类通过各种有效的劳动、智慧、经验等创造的,能够满足人类某种社会存在和发展需要的档案的有用性、有益性的总称。”
档案的文化价值是由档案的内外两方面特征的文化属性决定的。当然,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是档案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档案馆的科学文化性质,而不是因为档案馆是法定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才决定了档案具有文化价值。
首先,从外部特征上考察,档案作为一种历史记录,是借助于一定的记录符号将人类活动的真实场景和过程记录于一定的载体之上。因而,外在的记录符号与记录载体符合文化表现的基本条件。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认为:“包围人的是符号的世界。从作为文化的前提的语言开始,到他与同伴的符号关系、社会地位、法律、科学、艺术、道德、宗教与无数其他事物,人的行为除了饥饿与性的生物需要等基本方向之外,都由符号的实体支配。”而文化的含义,尽管表述不一,各学科的学者都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去认识文化的属性,然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的文化定义,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们曾考察了一百多种有关文化的定义,然后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克罗伯和科拉克洪这个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从中可以看出,符号系统既是人类文明的记录手段,又是构成档案文化特征的外部表现。
档案文化属性的确定,还有赖于档案的载体本身蕴含的文化属性的认定。“档案载体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及文化鉴赏价值。”
档案载体的民族文化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和文化鉴赏价值是指档案载体的演变及运用,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或一个集团所带来的情感寄托。如我国的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文明进程,完全可以从我国记录历史的载体本身的演变与使用进程上体现出来。如甲骨、金石、简牍、纸张等,我们对它们作为历史记录的情感是有差异的,用龟甲、兽骨作为记录的年代,是我们现存文献的最早时代,这一时代也因此被赋予特殊的意义,“甲骨文字”、“甲骨文献”、“甲骨档案”这些不同的概念在同一事物上衍生出来了;“功绩铭乎金石”(《吕氏春秋·求人》),表明我国的祖先已经把事件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载体的选用加以体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诗篇,昭示着竹简作为载体时代对后来文化、思想发展的影响。我们两汉时代就使用了纸张,但作为现存原始的记录,我们只能看到唐代的六份纸质档案,而尽管几乎没有个别价值,但我们的国家需要它以说明我国历史的悠久、纸质档案的久远,这就构成了一种民族价值。美国国家档案馆中心大厅永久性展出的三份美国“国宝”——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美国宪法,它们都是以羊皮纸为载体的,它们从内容到载体都蕴含着美国人的情感寄托,体现着档案载体的民族文化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和文化鉴赏价值。
其二,从档案的内在特征上考察,档案的文化属性是由其信息的内容属性决定的。
档案是人类社会各种组织和社会成员,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逐步积累和保存下来的的维系和促进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因而,档案信息真实地反映了人类作为活动的主体在开展社会活动时所具有思想、意图、目的和要求,记录着人类的知识、经验和教训,因而,档案有着两重功能:一是作为历史的“见证”,二是催生新的文明。由此从文化方面考察,档案至少衍生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伸延记忆
第二,延续历史
第三,延续科学技术与积累知识
当然档案与文明一样,不是与人类社会起源相同步的产物,它的产生也与文明的产生一样,永远无法追寻它的“第一步”。但是从它的内在功能和本质上看,它是人类积累知识的载体和工具。人类从第一次形成档案起,就意味着人类从此以后的发展过程,有了可靠的证明,有了清楚的足迹。这样,档案就扮演了一种“证人”的角色。从尼罗河到两河流域,从地中海到爱琴海,从亚洲的中华文明到美洲的玛雅文化,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不时地出现新的“证人”,埃及的纸草档案、古希腊的蜡板档案、两河流域的泥板档案,中国的甲骨档案等等古老档案,每一次重见天日,都意味着人类古老的历史又一次得到了印证,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又一次被拉近了。我们已经完全不能想象,没有档案的支撑,历史学、人类学和其他任何与人类历史、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科学研究,该是如何一种“无米之炊”的境地。
档案不仅仅是历史的证人。档案记载着知识,从横向发展看,它只映现了一个时代、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充当着证人角色;而从纵向发展角度考察,档案的发展又呈现着一种知识成几何级数积累的趋向。从这种纵向角度看档案,它就成了一种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是一代代文明的“催生婆”。甚至可以说正是依靠档案这种文献记录积累知识的功能,人类社会才有文明可言。没有档案就没有人类文明和文化,两者事实上是共生的。
因而,学术界有人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档案是“历史文明之母”、“文化之母”。哈维·巴斯廷先生曾论证了档案享有与文化同等的价值这一事实,他认为“如果说未被忘却的唯有文化,那么未被丢失的唯有档案。”
二、档案文化价值的扩展特征与实现方式
(一)档案文化价值的扩展特征
关于档案的文化价值的扩展特征,可以从我们一直来强调的档案价值的实现规律上予以说明。档案价值的实现规律中的档案价值的扩展律和档案科学作用递增律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档案的文化价值的实现规律。
从档案价值的实现规律上看,档案的文化属性则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档案价值的扩展律;其二是档案科学作用递增律。
档案价值的扩展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档案具有对机关的作用(第一价值)和对社会的作用(第二价值)的双重性及过渡性,二是档案价值的多元性和变异性。档案的第二价值就是档案文化属性的重要基础。档案价值的多元性与变异性,也可以从档案科学作用递增律上表现出来。长期以来,档案既是行政管理的工具,又是发展生产建设和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档案发挥作用时空环境的变迁,档案的作用将从更多地用于行政管理,逐渐转移为更多地为用于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事业。档案的这一特征,也决定了档案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因而,从档案价值的实现规律上可以看出,档案文化价值的扩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受时间限制
第二,受密级限制
第三,受档案机构的收藏政策和开发利用的影响
第四,档案馆是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主体
第五,不同档案馆体现不同的文化价值
(二)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方式
档案的文化价值是多元的,因而,其实现方式也必然是多元的。综合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说明档案文化价值的主要实现方式。
1.发挥史料信息中心的作用。
档案信息是一种历史信息,也是一种固定的信息,它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因而,档案保管部门尤其是档案馆应该成为历史信息存储中心,并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为历史学、社会学等研究提供历史信息,以充分发挥档案延续社会记忆的功能。
2.扩展教育功能。
档案之所以成为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源于其历史性、原始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档案用于各种形式的教育之中,是档案开放利用后被日益扩大的功能之一。这一功能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被许多国家所认可,而且作为发挥档案文化属性和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如档案学者史密斯就指出:“如果档案材料成为学校历史教学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它能够激发一种鉴别和了解历史的需要,那么文化遗产的意识将会得到极大的增强。”法国从1950年就在国家档案馆建立了教育处,次年在法国各省也建立了类似机构,一个专职教师负责组织对法国历史博物馆的教学参观,并提供解说词和复制件。这在国际档案界为档案用于教育开创了良好的典范。如今,举办档案展览、汇编专题档案材料、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档案宣传等等档案利用方式,都被赋予实现教育功能的含义。
3.成为休闲文化的组成部分。
档案在休闲社会方面的作用,国际档案界关注了比较长的时间。早在1980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法国国家档案馆瓦尔德马恩档案部主任克莱尔·贝尔舍女士就作了《档案的普遍利用》的专题报告,提出档案的“读者大众”的术语,并指出“它指的是所有那些不经常到我们阅览室的人士”,她主张档案馆要“丰富外行读者知识的接触”。事实上,从五十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的档案馆已经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并给神秘的、有时是乏味的档案资源贴上吸引人的“标签”。这个话题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又重新提起,西班牙国家档案馆的何塞·贝尔那·里瓦斯·费尔南德斯作的大会主要报告之一就是《档案在休闲行业中的作用》,指出“档案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在当前阶段拥有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那就是:不仅有利于信息的接收、组织和保存,而且也有助于信息传播的先进技术。通过运用这一工具,信息的利用被演变为一种文化活动,并成为了休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4.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
互联网络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影响社会生活最强烈的一种技术产品。“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等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事物不断涌现,因而,与信息收集、处理、传递等有关的传统行业和部门将不得不面临极大的冲击。档案部门也是其中之一,目前的形势表明,如果档案部门不加快信息处理与网络建设,将严重滞后于整个社会的信息管理的发展。
5.参与社会文化传播。
社会文化是一个覆盖面极其广泛的领域。从根本上说,档案发挥作用所实现的价值,最终都可以归结到文化层面上,比如上述提及的档案文化价值的四种实现方式都是属于社会文化建设范畴。
档案部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档案馆是主体。档案馆参与的主要形式,应该是传播档案信息,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因而,档案馆应该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的中心之一。档案馆实现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多样的,从传播的时空角度分,档案馆的传播分为纵向传播与横向传播两种。档案馆的纵向传播是指档案馆借助档案的史料作用,把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与人类记忆进行线性传递,使档案馆成为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扩散地,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档案馆的横向传播指的是同时代的文化进行不同空间——不同地区、行业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播。当然,从档案馆本身条件考察,档案馆进行文化的纵向传播是主要的。从时空上分析,通过档案馆的这种传播功能,“人们把文化现象纳入到整个历史中考察,进行横向视角比较、纵向分析。”
从传播手段上看,档案馆社会文化传播还可以分为静态传播和动态传播两种方式。静态传播就是档案馆直接提供档案原件、复制件和编研成果进行文化传播,这是档案馆主要的、也是传统的传播形式。而动态传播则是指档案馆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如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录像、互联网络等传递档案部门的档案信息制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档案部门比较多地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档案信息传递,来实现档案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如中央档案馆编辑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的《巨人之声》的录音盒带与激光唱盘,就曾引起了广泛和巨大的社会反响。
当然,让档案成为文化资源,发挥档案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其他一些方式。尽管档案信息的利用要受到时效、密级、馆藏结构等因素有影响,但档案部门只要树立正确的开发利用观念,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档案的文化价值就一定会充分地体现并扩展开来。
参考文献:
[1]王英玮.档案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1.
[2]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60.
[3](美)迈克尔·沙利文,特雷纳.信息高速公路透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4]薛匡勇.档案馆文化性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3(3).
[5]李华.档案价值鉴定问题研究,文件论与档案管理[M].档案出版社, 1993:161.
[6]同[1]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