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方言 浙江省档案馆征集纯正“发音人”

2012-02-16 作者:超级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和普通话相对应,不少地方都把各自的方言称为土话

  没想到吧,如今,会说最正宗、最纯的土话,也是一项本事。

  从去年年底开始,浙江开始做一项工作:要把各地最正宗的土话,通过录音等方式完整记录下来。

  第一批要记录的,有全省18个地方的方言,而寻找这些方言发音人的工作,正在各地悄然展开。

  省档案馆资源建设部的朱南雁说,如此大规模地记录地方方言语音档案,在全国尚属首次。

  爷爷还会用新昌话说闪电”,儿子已经有些忘记了,孙子更不会新昌话

  为啥要记录最纯正方言,这就是原因

  68岁的葛岳焕,是新昌县东茗乡东茗村人,新昌方言讲得最

  但是老葛家里人,说新昌方言就不那么张口就来了。

  比如闪电这个词,老葛能说,但他40多岁的儿子已经想不起,而16岁的孙子,更是因为从小在城里长大,一口的普通话,方言都不太会说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方言在退化,所以,现在才要抓紧把它们完整地记录下来。

  这个记录逐渐消失的声音的工作,其实是浙江省档案馆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首批入库的方言,将有18种。

  省档案馆主管这项工作的负责人沈伟光说,浙江的地方方言,以吴方言为代表,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但让人担忧的是,这些年来,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与老百姓对普通话的依赖,吴方言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各地吴方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懒音现象。

  记者查了一下,懒音是指语言中的音韵简化和误读,其实说得简单点,就是方言被用得越来越多的普通话给过去了。

  有专家曾告诫:吴方言很有可能会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

  70岁以上的年纪,全家人都说方言的环境,门牙齐全的体格

  选个方言发音人,海选标准够高

  这一个月以来,海宁档案局档案管理科科长卢明华就希望办公室桌上的电话多响几次:我们从一月初开始就通过媒体和网络,征集能说最标准海宁话的人,可现在一个月过去了,来应征的只有十来个人,而且到时候再筛选一下,不知道有没有符合标准的呢。

  海宁话,就是首批入库18种方言之一。卢明华他们商量了一下,当地的硖石话最具代表性,就录这个了。

  于是,当地开始征集海选发音人,只不过,标准挺高。

  记者看了看,有这样一些要求:年龄要求在70周岁以上;要在海宁硖石土生土长,能说地道的方言;而且家庭语言环境要单纯,父母、配偶均是本地人,基本也说这种方言;还要求没有在外地长期居住或工作的经历;认字,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一个要求是身体健康,音色较好,有门牙

  这些要求不是我们随便定的,都有一定的根据。卢明华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方言的纯正性,档案馆还专门咨询了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越。

  徐教授是一位专门研究方言的专家,还专门解释过为什么要定这些标准:

  为什么要定70岁以上的人呢?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目前海宁硖石镇上70周岁以下的本地人已经或多或少被普通话化;

  为什么不能有长期的外地居住和工作经历呢?因为如果长期在外,一般都是用普通话了,土话会讲得不纯正;

  至于发音人为什么一定要有门牙,则是因为硖石土话中,如果发音人没有门牙而漏风,有不少单词的音调根本发不出来。

  全省其他地方海选发音人,差不多也是这些标准。

  天上的太阳、彩虹,地上的女人、小孩,身上的鼻子、嘴巴

  发音人要念一本2908字的语音词典

  如果海选PK得胜,终于成为了某种方言的发音人,那他要说哪些话呢?

  记者去打听了一下,要用方言念完一本有好几十页的语音词典。

  这本语音词典里,一共有2908个字,囊括了亲属称谓、天文地理、饮食、动物等各个门类的日常用语。

  比如说其中有太阳彩虹这些天文地理,有女人小孩哥哥伯父这些亲属称谓,有鼻子嘴巴这些身体部位,还有裤子脸盆等服饰房舍器具词语。

  而且,除了名词以外,还包括一些形容词、代词、日常用短语。

  但难度最大的,是要用方言念完《乌鸦喝水》这篇短文。虽然这篇小故事大家小学里就学过了,可要用方言念出来,发音人们还是要好好酝酿一下的。

  海宁还搞了点特殊化,还要求发音人念一篇诗人徐志摩的诗:《一条金色的光痕》。

  因为徐志摩就是海宁硖石镇人,这首诗,就是他用当地方言写的。

  还想来做海宁发音人的读者,去把这首诗找来念念,就可以大致测测自己的土话级别了。卢明华说。

通讯员 沈静 本报记者 贝远景 竺军伟

摘自钱江晚报

20120216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