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象山、海宁等地已基本选定发言“发音人”

2012-02-21 作者:超级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上周,本报报道了《抢救方言,省档案馆征集纯正发音人》,钱江晚报官方微博也立即发布了该消息:【寻找最纯正的吴语发音人】土话是地区的文化载体。十里不同音的浙江方言,是国内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吴语。但由于普通话的冲击,部分吴语正在退化。为了抢救土话,浙江省档案馆正在海选能说纯正建德话、余姚话等18地土话的发音人,你身边有人土话说得地道、纯正吗?

  微博发出后,网友回复转载热情高涨,不少微博网友甚至连续几日跟踪关注。昨天,记者特地拿了网友关心的问题前往省档案馆,请相关工作人员给予一一答复。

  网友关注之一:

  为啥我老家的方言没能成试点?

  省档案馆工作人员表示,网友热情能够理解。但试点选定,还真不是以哪里的方言正不正宗为标准。活动先是由省档案馆发起,再由11个地市档案馆推荐试点,如果当地档案馆觉得条件成熟,操作可行的县市多,那么也可多推荐几个。

  而没在试点行列的,也不用过于着急。在省档案馆确定征集纯正发音人的活动以后,活动便是由两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试点推进(201111月至20123)

  浙江方言音档建档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通过试点取得经验,有利于推广。每市选一到两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单位。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20123月至201312)

  全省全面开展浙江方言音档建档工作。20123月召开全省档案文化建设推进会,推广试点经验,具体部署推进。

  目前是第一阶段,还处于试点过程中。

  网友关注之二:

  我爷爷97了,能不能当发音人?

  档案馆发音人希望通过媒体重申发音人的要求:年龄70岁以上,男性为主,地域是一直住在当地的市区或城关镇上,能认字,理解能力较可,没有长期在外工作的经历,门牙齐全,思维较为敏捷,发音音色较好。

  三代以上均为当地人口,家庭语言环境单纯,未在外地长住,能说地道的方言。入选的方言发音人门牙无残缺,避免牙不好漏风,影响发音准确。

  如果网友爷爷符合以上条件就可以向所在地的县(市、区)档案局报名。

  网友关注之三:

  试点地的发音人到底定没定?

  按照计划,试点推进工作要在3月完成,目前各试点的进展情况如何?昨天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几个城市,了解到,包括杭州上城区、象山、海宁、东阳、温州等地的方言发音人已基本选定,但是录音前需要培训一番。

  在温州,春节前就开展的发音人海选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尾声,近百余人参加了发音人的海选活动。档案馆工作人员说,就在218日,由温州市档案局()和当地媒体联合举办的温州方言标准发音人海选活动已经圆满结束。

  经过报名、资格审定、现场秀和专家评定等环节之后,入围10位选手成发音人。与其他地区一样,正式录音前,也必须熟读方言文本。

  而宁波象山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象山的两位发音人也已经选定,但都还在熟读由语言专家编撰而成的方言文本,只有熟读了,才能成为真正的发音人。

  多数人站在摄像机前,难免会紧张,紧张的结果就可能导致调调变了。调子一变,作为方言音档,可能就会失真。所以正式录制前,一定要熟读文本,需要非常熟练才成。

  接下来,本报也将同省档案馆合作,陆续与各地发音人见面,与读者们一同见证即将成为档案资料的宝贵声音。

摘自浙江在线新闻网

20120221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