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老城关镇”坐上主播台说土话------绍兴市新昌方言语音档案第一场录音开始

2012-03-28 作者:超级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312早上,在新昌电视台主播台上,66岁的何鸿飞正在试音,用新昌方言念出“太阳、彩虹”,当工作人员告诉他可以开始后,他忍不住调整了一下坐势……69岁的俞伯忍坐在离何鸿飞不远的椅子上,双手紧紧抓着“语音词典”。“第一次坐上主播台,我觉得压力挺大。”他说。66岁的郭志霖坐在更远的凳子上,跟着何鸿飞的声音用手一个个划过“语音词典”上的词语,偶尔停下来用笔记录一下。 

  这是新昌县档案局录制新昌方言现场。

  去年11月开始,浙江省档案馆启动了地方方言语音建档工作,这也是“浙江记忆”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这项工程曾被形象地称为“记录‘逐渐消失的声音’”。其中新昌是浙江省方言建档的18个试点单位之一(本报215日曾作过报道)。

  三个“老城关镇”坐上主播台

  先后坐上电视主播台的三位老人都是新昌的“老城关镇”,是由该县南明街道推荐的新昌方言语音发音人。

  “他们是从南明街道推荐的5个人中选出来的。”新昌县档案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次正式录制之前,南明街道在街道范围内进行了摸排,前期确定了5个发音人,然后举行了一场小范围的“选拔”,最后,挑出了何鸿飞等3人参加正式的录制。

  俞伯忍,今年69岁,退休前是原新昌卫校的老师,还曾是一名牙医。

  何鸿飞,今年66岁,退休前是该县原城关镇的工办主任。

  郭志霖,今年66岁,退休前是该县新康医院的医生。

  3人完全符合新昌县档案局开出的语音发言人要求:60周岁以上,在新昌出生、成长,能说地道的新昌方言,门牙齐全,吐字清晰……

  “这三个人还符合另外一个要求。”该县档案局编研科工作人员介绍说,仔细听,新昌城关东西南北居民的口音还是稍微有些区别的,而这3个老人就分别住在城中央、城东、城西,有一定的代表性。

  碰到分歧时,去请教更年长者

  相比第一次“选拔赛”,这次,3个人拿在手里的“语音词典”更加复杂,包含的内容更多。

  据介绍,这次的“语音词典”是省档案馆出的,一共有28页,内容包括词汇、短句、短文、声韵调等。“以前的词典用7分钟就能过一遍,这次不一样,复杂了很多。我们试过很多次了,一次性讲完大概需要50分钟时间。”何鸿飞告诉记者。

  “我们是被挑出来的。”说起这个,俞伯忍觉得挺开心,但他同时也表示:“这个将来就成为历史档案了,万一说得标准,就觉得对不起大家了,所以要干就干好!”

  虽然压力很大,但三位老人准备得很认真。“早上起床,晚上睡觉前我都会练上一遍。”俞伯忍表示。“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想着这些词语,会对发音反复推敲。”郭志霖则表示。

  3个人还相信一个道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一有时间,他们会相约到何鸿飞家里一起练习。“前两个星期,雨下得很大,他们都是冒雨过来的,听说老俞的棉鞋到现在都没有晾干。”何鸿飞打趣道。

  除了练习,3个人也会一起推敲一些自己吃不太准的方言发音,讨论后,如果还有不同意见的,就去向年龄更大的本地老人请教,回来后再一遍遍地记。

  比如,“语音词典”的“稀饭”,新昌土话该怎么说呢?“不是粥,因为粥是用米直接煮的,稀饭是用饭做的。一开始有分歧,后来,我们就定下来一种说法,叫‘冷饭汤’。”俞伯忍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

  新昌调腔要录新昌方言版

  从早上9点开始一直到中午1150分,忙碌了近3个小时,录音工作全部完成,始终保持紧张状态的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心中的大石终于可以放下来了。”俞伯忍一边整理资料一边感叹道。记者看到,他手中的“语音词典”写满了代表新昌方言发音的汉字,短文《乌鸦喝水》和《为人民服务》,他重新抄了一遍。“我们是怕说着说着就忘了,3个人多多少少都记了些。”

  “效果不错,3个人的口齿都非常清楚,发音标准,音色也好!”致力于研究新昌方言20年的老人杨眉良显然对录音工作很满意。老人一直坐在录音现场,录音时,他就坐在主播台的一角,边听边记,偶有错漏的,他会小心地提醒一句。

  除了新昌方言语音档案,今天早上,新昌县档案局也将为戏曲“活化石”新昌调腔建立语音档案。不过,这次的语音档案和平常大家听到的新昌调腔选段有点不一样,调腔演员将用新昌方言演唱调腔选段。

  等这些工作都完成后,新昌县档案局将会把这些资料进行归档,然后挑出最有代表性的语音档案报省档案馆存档。另一方面,该县档案局也将陆续开展其他乡镇街道的方言录音工作,完成后,这部分语音档案将保存于新昌县档案馆。

摘自中国文明网

20123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