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在洋务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暴风骤雨激荡神州之后,中国古典文化重新得到世人的正视。不仅国内民众在文化上受其滋养,世界其他文明国度也开始以尊重的眼光和平等的态度看待古老的中华文明。 1935年,故宫藏品赴英国伦敦展览(其正式名称为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演的一场大戏。这次展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国有文物由官方渠道送到国外展出,从筹划到展毕归国再展,跨越3个年头,影响巨大。 
北魏金铜成铺弥勒佛大祭坛惊艳亮相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1935年3月21日,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致故宫博物院的公函。 英王登基银禧 国宝应邀赴展 中国文物很早就被国外所关注。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清朝宫廷艺术收藏就引起外国收藏家的强烈兴趣。1928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唐宋元明名画展”组织方试图向故宫博物院借一些艺术品,但由于当时中日关系紧张,出于可能失去这些国宝的顾虑,故宫博物院拒绝了这一请求。 1934年,为了庆贺于次年举办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继位25周年庆典,英国资深的中国艺术品学者、收藏家戴维爵士发起组织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以下简称展览会),并向中国方面发出邀请。作为中英两国的一种官方文化交流,英国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正式商谈。时任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使欧美一般平民了解中国艺术品的精美。故宫博物院对此则持两种看法:持慎重态度的人认为,把国宝运到这样遥远的地方去,途中如果发生意外,将无法向国人交代;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宣传不多,现在既然有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士,提议在英国举行一次专门陈列中国艺术品的大规模展览会,这有利于宣传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声誉。经过反复斟酌,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传播中华文明、提升国家形象为目的,从故宫南迁文物中“选取书画金石陶瓷各项珍品,运往英伦”参展。为保证国宝此行万无一失,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理事长蔡元培召集理事会议,决议“关于选取故宫物品参加英伦中国艺术展览会,如英国政府对于物品之安全,自起运之地点起,能负责充分保障,则可赞同!”南京国民政府“迭电驻英郭(泰祺)公使详加磋商”。经协商,中英双方就展览会达成共识,决定组成由“两国元首为监理,两国行政首长为名誉会长”的专门理事会,公推李顿爵士为理事长,由英国海军派遣军舰负责护送多达93个集装箱的中国参展文物。为向民众表明这些文物不是奉送给外国的礼物,南京国民政府许诺,国宝送往英国之前在上海举行一次预展,归国之后在南京复展一次。 甄选出国展品 中英几度分歧 由于这是中国文物首次大规模出国展览,南京国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王世杰为主任委员,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张道藩等11人组成的展览会筹备委员会,负责展览的筹备事宜。筹委会组织了一批专家挑选展品,其中包括画家和收藏家吴湖帆、收藏家和瓷器专家郭葆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等。美国的专家顾问福格森也参与其中。他们和英国派来的甄选委员会成员一起讨论协商,决定哪些国宝将被运往伦敦参展。 作为展品的主要来源方,故宫博物院将其6万多件南迁文物作为挑选的主要对象,初选出2000多件提交筹委会。其中包括青铜器117件、瓷器959件、书画451件、缂丝47件、玉器231件、景泰蓝58件、剔红36件、折扇60件、善本38函、木器12件、杂项55件,这些珍品装了满满121箱,并以“博”字编号,从1935年2月16日开始分批移送至上海。其他机构,如中央研究院、北平图书馆、河南省博物馆、安徽省图书馆等也进行了初选,提交了2000余件文物。展品的最终挑选由中英专家共同完成,其过程可谓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在挑选过程中,中英双方分歧不少:中方看重书画,英方偏爱瓷器,最终书画入选175件,而瓷器数目则高达352件;英方偏爱意大利传教士、清朝宫廷画师郎世宁的画,中方则认为郎世宁不是中国人,其画作不能代表中国艺术,但最后依然有郎世宁的两幅画入选,一为山水,一为瓶花。经中英双方两个多月反复斟酌、研究,方才选定1022件文物,其中故宫博物院有735件艺术品入选,包括青铜器60件、瓷器352件、书画170件、缂丝28件、玉器65件、景泰蓝16件、剔红5件、折扇20件、文具16件、家具3件。另有47件展品来自古物陈列所,8件铜器来自河南省博物馆,4件铜器来自安徽省图书馆,50本珍本古书来自北平图书馆,113件考古选例来自中央研究院,65件玉器来自收藏大家张乃骥的个人收藏。每件文物都被拍照留存,用于对照检查和出版图录。 珍品现身伦敦 展览盛况空前 1935年4月8日至5月5日,参展国宝在上海举行预展。尽管票价不菲,预展依然大受欢迎,4月8日开展那天,就吸引了2000多人前往参观。预展组织方不得不在上海各处增设售票点,同时延长每日的参观时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开展一周之后,因为参观人数太多,组织方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将每日参观人数限制在3000人以内。即便这样,28天的预展期间,参观者还是达到近6万人次。 1935年6月7日,英国皇家军舰“萨福克”号载着93箱展品从上海码头出发,驶向英国。同年11月28日至次年3月7日期间,展览会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行。从中国运抵英国的千余件文物中挑选出786件,和来自其他国家的1294件中国文物一起展出。参展的收藏机构和个人超过240家。这次展出的文物,时间最早的为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最晚的为明清时代的瓷器和字画。展品是按时间顺序放置的:第一展室为原始社会、殷商和楚国文物;第二展室为战国、汉代及曹魏时期文物;第三展室为魏、唐时期的文物;第四至六展室为宋代文物;第七展室为宋、元时期文物;第八展室为明代前期文物;第九展室为17至18世纪文物;第十展室为明代后期文物;第十一展室为18世纪和其他类文物,如古书籍和墨宝等。 展览自1935年11月28日英王乔治五世登基25周年这天开放后,参观者络绎不绝。许多人从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奥地利和美国专程前来参观这有史以来欧洲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艺术品展。除星期日休息外,展出的时间为每日上午9点半至下午7点。为使更多观众参观,星期四还要延至晚上10点闭馆。为了配合这次展览,加深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世界各地的中国艺术专家、学者举办了24场专题演讲和学术讨论会;展览会执行委员会还编印出版了《国际展览会上的中国艺术》一书,该书有图片3080幅,并配有说明,按照展览的顺序编排,系统介绍了这次展览的盛况、展品的精美及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展览会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7日,前后展出100天,参观者达到40万人次。 展览会结束后,其他西方国家,如法国和德国等,也提出想将这些中国国宝运往各自国家展出。鉴于事前没有约定,且为文物的安全考虑,加之要履行对国人的承诺,南京国民政府对于别国的要求,一概婉言谢绝。所有文物由英国驻守在大西洋及印度洋各个海军基地的军舰分段护送,按期将文物运回上海,后转运南京。 1936年6月1日,“中国艺术国际展览归国展”在南京考试院明志楼开幕,为期3周。一起展出的除了从伦敦运回的1022件文物外,还有1036幅其他国家运往伦敦参展的中国艺术品照片。至此,中国官方首次组织的国宝海外展出圆满落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