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档案文化建设需要研究型人才


发布日期: 2013-01-1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省档案学会




龚红燕/浙江省档案局


摘  要:推进档案文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尤其需要研究型人才,本文围绕这一主题,阐述了在社会转型时期提出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了档案文化建设中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型人才的缺乏,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了加强研究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建设   研究型人才


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为新时期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也给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站在“十二五”新起点上,省档案局提出了“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战略,而推进档案文化建设,人才是关键。现结合实际,对我省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人才队伍建设谈点粗浅的认识和建议。

一、对推进档案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1.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谋求跨越发展的需要。

社会转型时期,是新旧体制磨合、利益分化重组、文化冲突碰撞、价值取向多元化等各种矛盾的凸现期,是整个社会结构深刻变革时代,它给我们档案文化建设也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这特殊背景下,提出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是档案部门转变观念,把握机遇,更好地谋求档案事业跨越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创新举措,它可以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步伐,拓展文化服务功能,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推动档案事业新发展,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贡献。

2.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要求的需要。省委在《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构筑文化发展的新优势”和“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而档案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大省建设中,理应发挥其应有的独特作用。所以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要求的需要,是档案部门重视、支持文化大省建设,推动省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保证《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得到落实之举。档案文化的独特作用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为我省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3.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是强化行政监管和文化发展两项职能的需要。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的内涵比以往“档案文化建设”的内涵更丰富,高度更高、视角更广,它不再局限性于档案部门自身资源建设、丰富馆藏等自需方面,对这项工作要放在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来谋划,要与党委、政府和社会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它不仅要加强对保存在档案馆或散落于社会上历史档案的监管,而且还要履行好延续历史记忆、繁荣文化、弘扬浙江精神等有关文化发展的职责,将其作为省委、省政府赋予档案部门重要任务来实施,因此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是档案部门强化行政监管和文化发展两项职能的需要。通过强化行政监管和文化发展两项职能,构建对全社会重要档案的有效监管体系和营造各方关注、支持、参与档案工作的浓厚氛围,从而提升档案工作的地位、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档案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档案文化建设中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省档案部门在省委、省政府“人才强省”战略方针的指引下,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档案人才队伍的结构与转型时期档案文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问题是缺乏研究型人才,这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档案文化建设。

档案文化建设需要依靠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馆的力量来共同推动。而从这两个角度来讲,我们都缺乏研究型人才。一是缺乏档案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型人才。尽管从97年档案局馆合一、参公管理到07年实行公务员管理后,档案行政监管这块职能越来越强,但是比较其他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弱的,缺乏专门的研究人才对档案行政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如研究如何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结合党委、政府和社会的需求,用行政管理的力量来推动档案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创新档案行政监管的职能、政策、方法等,这类研究型人才应具备政治敏锐性强、视野开阔,善于谋大略,把握大局、方向的能力。这方面人才的缺乏在档案文化建设方面尤其显得突出,从2000年来档案部门一直在研究档案文化建设,但都是从档案馆的角度来研究,可见档案行政管理方面研究型人才的缺乏。二是缺乏档案馆内部建设方面的研究型人才。从档案馆的角度说推进档案文化建设,也同样离不开研究型人才。这类研究型人才应该是熟悉馆藏、精通历史、具备相当鉴赏能力的通才,在档案馆的收、管、用工作中都离不开,比如对散存档案的征集涉及到对档案价值和真伪的鉴定、对保管期限满的档案涉及到再次鉴定,这都需要有相当鉴赏能力的研究人才;又如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开发利用档案就需要熟悉馆藏、熟悉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当前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精通历史的研究人才。但事实上,档案馆内这样的研究型人才非常缺乏,它影响了馆藏结构的改善、档案馆文化功能的开发和档案文化精品的推出,制约了档案文化建设的推进。我们很多的开发利用工作、档案价值的鉴定都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完成,当然借助外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工作取得最佳效果,但从另一角度也正好反映了档案部门缺“人才”。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1)对档案研究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还不够,目前的机制还不能有效的引进、使用和培养研究型人才;(2)没有建立专门的档案研究机构,以致没有专门从事研究的人员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研究型人才培养;(3)对专业能力提升、研究型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评专业技术职称,但自97年档案局(馆)合一,参照公务员管理来,工作人员不能参加职称评审;(4)档案部门现有人员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因受编制制约,想进需要的、可以培养的人才没有编制,特别是县档案局对干部调配没有人事权。这些原因均导致了档案部门研究型人才的缺乏。

三、对加强研究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档案研究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进一步认识这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科学制定档案研究型人才培养规划和工作目标,加大培训学习力度,设立专项经费,用于研究型人才培养、引进、聘用和奖励等。

2.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对档案行政管理和对档案馆内部建设两方面的研究型人才,积极搭建工作平台,营造有利于研究型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环境。对年轻后备培养对象实施以老带新,以课题带头人率团队策略,让具备研究型素质的人才少点事务性工作,能多点时间静心思考、从事研究和开发档案文化精品。

3.进一步灵活用人机制,特别是在行政编制满编情况下,可用事业编制开辟人才引进通道,用高级职称岗位定向引进或公开招聘等多种形式,引进研究型人才。

4.建立特聘专家制度,实行协议工资制。对一些知识密集型档案文化的课题研究、项目开发,可聘请各类有较高学术、专业水准的专家合作研究、开发。

5.深化档案职称改革,加快推出高级职称考评结合制,打破档案行政部门人员不能取得高级职称资格的界限,使其成为培养档案文化研究型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

6.完善档案文化研究型人才激励机制,继续开展“档案文化精品”评选活动,设立“浙江档案文化贡献奖”,坚持精神激励、事业激励和物质激励并举,以多种举措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档案文化建设离不开研究型人才,档案部门应重视研究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实施 “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战略提供组织保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