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众多中国工人运动领袖和骨干人物的档案在上海市档案馆熠熠生辉。其中,工人运动领袖王孝和就义前的几封遗书,每每阅之,动人心魄,引人深思。在年轻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为再也不能侍奉父母而内疚,为再也不能陪伴孕妻而不安,更为再也不能跟同志们一起浴血奋战而遗憾…… 
王孝和被捕情形 致父母:舍生取“大孝” 父母养我育我,含辛茹苦。儿不能再为双亲尽孝养老,请多谅解。然而,儿为正义而死,死而无憾。 好容易养儿到迄今,为了儿见到此社会之不平,总算没有违背做人之目的,今天完成了我的一生!但愿双亲勿为此而悲痛。 千千万万有良心有正义人士,还活在世上,他们会为儿算这笔血账的。 1924年,王孝和出生于上海一个工人家庭。1938年,他进入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就读。彼时即练就一口流利英文的他,完全可以谋得一份“高大上”的工作,在上海滩西装革履、平步青云,孝道、事业两不误,但他并没有这样做。王孝和在校期间,阅读各种进步书籍,参加读书会等进步组织,这使他明白了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和未来的希望所在,他的心中悄悄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由于英文功底扎实,他直接阅读了许多外国刊物,经常向同学、工友传播先进思想,很快就在学校有了相当的名气,这也为他以后领导工人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1941年,王孝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旗前,他庄严宣誓:“父母生下我,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生命。今天党接受了我的请求,我成了党员,我这真正的生命才正式开始了。我一定要用我的生命保卫党,保卫工人阶级的崇高事业,永不动摇,一直革命到底。”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王孝和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庭。当他写下上面那些文字时,内心对父母一定是愧疚的,因为他不能再孝敬父母,让白发人送黑发人。但他也一定是毅然决然的,因为他明白,要想让天下更多的父母获得幸福,自己的牺牲是值得的,这种对自己父母的“不孝”,却是对天下无数父母的“大孝”。 致战友:我血荐轩辕 有正义的人士们,祝你们身体健康,为正义而继续奋斗下去!前途是光明的!那光明正向大家招手呢!只待大家努力奋斗! 我的死能够引起你们对敌人的仇恨和力量,我死得安心! 进入上海电厂工作后,王孝和经常到车间里去和工人们交朋友。工人们有事找他商量,王孝和都会帮他们想办法。工人们不识字,他就帮他们记账、写信……很快,王孝和就在工友中树立了威信。1946年4月,上海电厂工会成立。王孝和起初被选为工会干事,后当选为工会常务理事。1947年9月,反动当局悍然下令解散上海电厂工会,通缉工会干部。亲友都劝他暂离上海,去农村避一避。他却回答:“大家选我当常务理事,就是让我为大家办事。我对大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怎么可以随随便便,说走就走呢?” 随着王孝和在工人运动中影响力日益增大,国民党威逼不成改为利诱。特务找到他说:“你想想,你不是国民党,怎么会当上理事的?不如干脆加入了,还可以拿活动费。”王孝和笑了笑说:“听说当国民党就能做官,我最怕做官!”那些特务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1948年,上海闹工潮、学潮。反动当局就想用恐怖手段进行镇压,并想出“借人头,平工潮”的恶毒计划,敌人第一个瞄准的就是王孝和。 1948年4月21日,反动当局以“妨碍戡乱治安”为名将王孝和抓了起来,对他轮番使用“老虎凳”“磨排骨”“辣椒水”和电刑等酷刑。王孝和以坚强的意志经受住敌人的摧残,严守中共地下党的秘密。特务对王孝和无计可施。 在半年多的牢狱生活中,王孝和结识了许多被反动派以“莫须有”罪名关进牢中的正直难友。难友们用各种办法瞒过看守,从各个监房给王孝和送来他们舍不得吃、留了好几天的罐头、饼干、糖果,还一再传话说:“千万请你接受我们的礼物。” 1948年9月30日上午,敌人来到王孝和的监房,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在刑场上,王孝和被绑在一张木椅上,敌人举起枪,子弹击中王孝和的胸膛,他坐在椅子上怒目圆睁。执行官下令补枪,敌人被王孝和的浩然正气所震慑,拿枪的手颤抖不已,连发数枪,竟然一枪未中。丧心病狂的刽子手踢翻椅子,用脚对王孝和腹部猛踩,殷红的鲜血流淌在地上……这位年仅24岁的共产党员以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词。 致妻子:铁汉亦柔情 
王孝和写给妻子的遗书 瑛妻,我很感激你,很可怜你,你的确为我费尽心血。今天这心血虽不能获得全美,但总算是有收获的。我的冤还未白,而不讲理的特刑庭就决定了我的命运……但愿你分娩顺利!未来的孩子就唤他叫佩民!身体切切保重…… 王孝和与妻子忻玉瑛很早就在乡下老家定了亲,后来,王孝和在城里上学、工作,忻玉瑛则一直留在乡下,没上过一天学,不识字更不会写字。王孝和非但没有嫌弃她,还教她识字、读书,两个人的感情从未因此产生隔阂。 1948年4月19日,当忻玉瑛得知王孝和将有被捕的危险时,就跪在丈夫面前,抱住他的双腿,求他到宁波乡下暂时避一避,要他多想想父母、才1岁的孩子(长女)以及没有工作的妻子。妻子的担忧,王孝和岂会不知,只是没有接到组织的通知,明知道自己即将被捕,他也坚决不会撤离。 2001年,王佩民(王孝和牺牲前为尚在妻子腹中的女儿取名为“王佩民”)去上海市档案馆查阅资料时,意外发现了父亲从1948年4月21日被捕入狱至就义前写下的家书。这些家书大多是王孝和写给妻子的。王佩民将整理好的家书拿给母亲,那几天,母女俩几乎是在泪水中度过的。 从这些家书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充满柔情的一面: “光阴过得真快,我到这看守所已有足足一个月了,在这期间未悉您与阖家人等过得什么样?我无时不在想念……” “您自己的身体更应保重,因为不久您要做第二个孩子的母亲了,我已经告诉了我的难友们请他们吃红蛋哩!” “我知道今天最使您痛心的是我脚上拷了一副镣,因为我见您总是注意着我的脚,可是我得告诉您这是这里的规矩,不久就会解去的,同时习惯了也没有什么……” 王孝和给妻子的家书多是以“瑛我妻”开头,行文中间用到的多是“您”,可见王孝和对妻子是极为尊重的。据王佩民介绍:“父亲是一个浪漫有情趣的人,在信中,他不忘与母亲开开玩笑,他知道母亲不会写字,还打趣道,‘您说您自己不会写,那我就问您过去为什么不学?哈哈!不多鲁莽了,下次再谈吧!此祝快乐!’” 最让人阅之怆然涕下的还是王孝和就义前写给妻子的绝笔遗书,虽然文字简短,但却情感充盈,其中既有一个父亲对女儿的不舍,也有对以后要独自承担家庭重任的妻子的歉疚;既有对孩子的谆谆教诲与牵念,更有对于自己人生选择的决然与不悔。 如果说在反映王孝和的众多艺术作品与传媒报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铮铮铁骨、大义凛然的年轻工运领袖形象的话,那么我们从他写给妻子的家书中看到的就是他铁汉柔情的一面。这看似截然相反的两面,恰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