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七七事变后日方绘制的侵华形势图

2013-01-04 作者:戴伟 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日本东洋协会调查部于1937年7月下旬调查绘制而成的《支那抗日作战体势图》

 黑龙江省档案馆保存着一份档案——《支那抗日作战体势图》。它是日本东洋协会调查部于1937年7月下旬调查绘制而成,为54.5厘米×75厘米彩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除伪满洲国以外的中国中、东部的军事形势图;二是《北平附近一般经过图》;三是《天津市图》。

 《支那抗日作战体势图》上清晰地标明了七七事变后,中日双方的布兵情况及各方的势力范围。其中用黑色标明了国界、省界及省城、商埠区、县、邑和铁路线、预定铁路线及修建中的铁路等情况;用红色标出了国民党中央军阵地、空军或飞机场、碉堡要塞和临时桥梁,以及共产党部队、国民党各派系部队的分布和番号等情况;用蓝色标示了日本华北驻屯军、日本侨民义勇队的分布和日本空军攻击地点等情况。

 《支那抗日作战体势图》右侧的军事形势图是一份极具军事情报价值的地图,其上标示出七七事变后敌我双方军事部署情况。

 此图上用红色标明了共产党部队有4个师驻扎在陕西省安定县一带,并兵分两路向卢沟桥、石家庄方向挺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分别在北平、保定等5地驻扎。国民党中央军的部队沿京广铁路的涿州、保定、武汉等地驻防,并在涿州、彰德和大名一线构筑了防御阵地;沿陇海铁路的西安、洛阳、连云港等地驻防,在连云港一带构筑了防御阵地,同时还在潼关、郑州、徐州等防区构筑了碉堡要塞等防御工事;在宁沪杭地区驻扎重兵防守,并沿长江要塞地带构筑了碉堡要塞等防御工事。张学良的东北军分别在河南许昌、安徽蚌埠、江苏等地驻扎,作为驻守陇海线国民党中央军的第二道防线。这份军事形势图上还标注了国民党各派系军阀部队,如:阎锡山部、韩复榘部的驻扎情况,此外,标注出我国保定、徐州、海口等地16个飞机场的方位,其中7处为我空军驻扎的机场。

 军事形势图上用蓝色标明了日本华北驻屯军包围北平、天津和伪内蒙防共自治军政府、日本侨民义勇队在绥远大青山一线的情况;用太阳旗标明了日本17处使领馆的分布情况,以及当时在我国各地日侨人数。图中显示,日本侨民共计64559人,分散在河北、山东、广东、南京、上海和香港等地。

 在《支那抗日作战体势图》左侧,上下依次有《北平附近一般经过图》和《天津市图》,这两张小图详细地描绘了七七事变的整个过程。

 《北平附近一般经过图》上标明在北平的保安城驻扎着宋哲元的平津卫戍司令部和第二十九军军部,同时,还有日本华北驻屯军和日本侨民义勇队在此驻扎,日本总领事馆也设在此城内,这里是七七事变后敌我双方的指挥部。日本华北驻屯军在一文字山构筑工事并向宛平城发动进攻,在日本空军配合作战下,轰炸了宛平城,此后,出动飞机轰炸了西苑、南苑等军事要地。日寇在广安门、马村等地向我军阵地发动了不同程度的进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驻扎在黄寺的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由西苑、八宝山,跨过永定河向卢沟桥一带集结,并在长辛店建筑了防御阵地。驻扎在南苑的三十八师从南苑向卢沟桥、长辛店一带集结,以增援卢沟桥守军。在礼贤镇和安定一带驻扎的一四二师向南苑和行官一线集结,与三十八师会合。

 《北平附近一般经过图》还标明,日本华北驻屯军分别从北平北面向驻守在北苑的国民党中央军发动进攻,并派飞机轰炸了沙河、清河一带的国民党中央军和第二十九军的阵地;从北平东面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出发向通州逼近,派飞机轰炸了通州周边地区的守卫部队并占领了通州城。之后,日军分兵大部配合由北平方面赶来的援军,夹击从南苑出发、支援双桥的第二十九军将士。在北平南面,日军向位于廊坊的国民党中央军守军阵地发动进攻并对廊坊城区、兵营和南苑机场进行狂轰滥炸,以阻止位于廊坊的中国军队向北平方面增援。在北平西面的西山地区,日寇向第二十九军之一部发动攻击,企图越过八达岭长城,进犯我国中原地区。7月29日,北平陷落。

 《天津市图》标示了天津市区有7处驻扎着中国军队,其中有两处是第二十九军的部队,5处为国民党中央军部队。日本华北驻屯军分别驻扎在天津日本租界地和租界边缘的西面、北面以及平宁铁路的天津总站、东站等处,并构建阵地。图上标明在天津总站和东站,中日双方发生了激战,日本空军轰炸了位于天津总站的中国军队驻地,并对天津西站、狮子林的第二十九军驻地和南开大学、中日学院、八里屯以及老城区的东北角和东南角进行狂轰滥炸。7月30日,天津沦陷。

 卢沟桥事变刚刚爆发,日本东洋协会调查部就在第一时间绘制出这样一份具有军事情报价值的地图,其侵略目的不言自明。同时,他们也用自己的双手留下了一份真实的侵华罪证。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