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地挖出的雕像,1907年7月 
黑釉三彩马——唐代贵族豪华座椅 唐(618~907) 高66.5厘米 汴洛铁路与唐三彩有什么关系?汴洛铁路修于百年前的1907年,而唐三彩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乍看起来,它们好象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其实,享誉海内外的三彩陶器是在汴洛铁路修建过程中始被发现,其重要艺术价值才为世人所重新认识。也就是说,唐三彩虽然艺术价值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制作技艺已失传于世千余年;原有的三彩陶器埋于地下,无人知晓,只是在1907年汴洛铁路修建被发现后,这一陶瓷制作奇迹才发出了灿烂辉煌的艺术光芒而名闻天下。 1907年的7月的一天,天气异常炎热,汴洛铁路施工正在今划定的唐三彩遗址——巩县至洛阳段紧张有序地进行。突然,工人们热闹起来,原来是有人挖到了墓地殉葬物——如照片中所拍,有贵妇人、侍从、骆驼、马、罐、炉、镇墓兽等。当时许多人认为,这些陶瓷制品不过是寻常的陪葬品而已,阴森森的,留着无益,还觉着晦气,便随意地抛洒在工地上,有的甚至被损坏破碎。他们压根儿没想到:这些藏在墓底上千年的随葬陶瓷品,竟然就是轰动中外文物界的陶瓷瑰宝唐三彩,其命运从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应当感谢汴洛铁路修建者,是他们在开挖铁路路基时首次发现了唐三彩;同时还应当感谢照片的作者,一位来自法国、专门负责此路段的桥梁工程师——约瑟夫•斯卡尔贝克,是他首先将这些珍贵文物出土后的第一时间拍成照片并传诸于世。 这些陶器后来经过古董商们辗转运到北京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文物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经过考古专家反复研究论证,认定出土之墓穴为唐墓,掘出的大量陶器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其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造型生动逼真,色泽绚丽且富有生活气息。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唐三彩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唐三彩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其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人民的喜爱。考古界曾经在丝绸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亚的一些国家,都挖掘出来过唐三彩的器物、碎片,这一文化瑰宝传流到国外,对当地的陶瓷业必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陶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之所以诞生于唐代是有其文化渊源的,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唐代经济的发展,促使了统治阶级生活走向奢侈和豪华,而这种追求奢华、讲究排场的生活方式,又直接影响了当时的丧葬习俗。人们为了显示墓葬的规格和品位,纷纷购置明器,互相攀比、炫耀,极大地刺激了唐三彩的生产。皇室也鼓励厚葬。唐典明文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吏,死后可领取大小不等的三彩陶器陪葬。 唐三彩器物品种繁多,包罗万象,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致可分为器皿类、俑像类和动物类。其中以马的塑造手法最为出色,有的扬蹄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俯首舔足,形态生动逼真,富有生活气息。当时的大诗人杜甫曾写下“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东来囊驼满旧都”等诗句,再现了唐代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繁荣景象。 人们之所以在巩县附近挖出三彩陶器,与其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其一,巩县北依邙山、黄河,山水相依,历来被视为丧葬的风水宝地。过去一直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的谚语。历朝历代,古墓重叠,史称“几无卧牛之地”,白居易亦有诗曰:“北邙冢墓高嵯峨”。其二,巩县水陆交通非常方便,伊、洛两河东西贯穿县境,再加上黄冶河一带蕴藏着丰富的白色高岭土和大量的煤炭资源,这就为三彩器的烧制提供了物质基础,选择这一地点建立生产唐三彩的作坊、窑炉是顺理成章的。如此说来,汴洛铁路修经此地,从这里挖掘出大量古墓就不足为奇了。 鲁迅先生也曾购买过洛阳巩县一带出土的墓葬古物。据《鲁迅日记》,1913年2月2日记载:“往琉璃厂,购得北邙所出冥器五具,银六元……又独角人面兽身物一,有翼,不知何名”。琉璃厂自古及今就是北京的文物古玩交易一条街;文中所说的北邙冥器,即出自巩县洛阳间的邙陵,独角人面兽即本文插图照片中人面兽身的镇墓兽。 自上世纪初汴洛铁路的修建唐三彩被发现以来,便受到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界的关注,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盛极一时,不少专家把研究成果公布于世,促进了唐三彩的复制、仿制工艺的提高。特别是近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放,喜爱收藏唐三彩的人越来越多,使唐三彩烧制业的工艺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为弘扬中华文化艺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