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0万字五卷本的《绍兴通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绍兴通史》共分五卷,绪论、史前、夏商西周、春秋合成第一卷,战国、秦汉、六朝合成第二卷,隋唐、五代、宋代合成第三卷,元代、明代、清代前期合成第四卷,清代晚期、民国合成第五卷。作为“鉴湖越台名士乡”的首部通史,从远古的绍兴——河姆渡文化遗址开始,到1949年绍兴解放这一节点,上下7000年历史,展示了绍兴人、绍兴古城、绍兴文化、绍兴文明的发展轨迹。《绍兴通史》是绍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重点课题,是绍兴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一、《绍兴通史》编纂缘起
著名史学大家章太炎认为,修史的宗旨无非有二,一为“知古今进化之轨”,二为“振励士气”。今天这一修纂史书的意义,依然适用。《绍兴通史》的编纂,首先因为绍兴是典型的江南名城,绍兴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史前文明时期位于良渚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之间,是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文化的中心和古籍记载中舜、禹活动的重要地区,春秋战国之际,我国古代越民族以绍兴为中心建立越国,故称越、大越。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称会稽,隋唐北宋称越州,南宋以后改称绍兴至今。《绍兴通史》的出版进一步印证了绍兴在江南城市中的独特地位。
其次是有学术准备。盛世修史,从历史长河中寻找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绍兴是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进入新世纪后,绍兴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在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文化有条件、有必要被重视。历史是一座无穷丰富的宝库,有太多的优质财富需要后人传承光大,历史也是一面公正的镜子,有无数的经验教训可供后人借鉴。对历史负责,也可以说是对现在和未来负责。在《绍兴通史》编纂前,绍兴已有不少断代史和各个领域专题史。比如,绍兴市志、各县(市)志、中共绍兴党史、绍兴水利志、绍兴交通志、绍兴书法史、绍兴绘画史等等,都有力地推动了绍兴的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所以,编纂一部能贯通古今、覆盖各行的通史,对现实社会的借鉴意义更大。
第三是文化强市建设的内容。最早提出编纂《绍兴通史》的人是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任绍兴市市长王永昌。2003年初,王永昌凭着对绍兴的厚爱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在调研基础上提出:“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绍兴,他要求市社联组织专家编纂一部《绍兴通史》。2003年下半年,绍兴市社会科学联合界会成立《绍兴通史》编纂课题组,任命李永鑫为组长兼主编,确定史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前期,清代晚期、民国等九个专题,分别由李永鑫、刘亦冰、孟文镛、傅振照、姚培锋、陈国灿、王遥江、俞婉娟、欧阳云梓等九位学者负责编纂。2004年《绍兴通史》列入了绍兴市文化强市建设的文化设施建设、越文化研究等八大工程之中,成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文化研究工程的关键项目。
二、《绍兴通史》编纂要素
通史是学术著作,通史编纂就是按史学理论对现存史料进行分析研究、考证考据、提升提炼,从而集其大成,《绍兴通史》的编纂有几个要素。
首先,以事件为导向。遥遥7000年历史长河,像黄河长江,每一河段都不一样,每一段都有其特点。那么,历史的特点用什么表示,通俗地说就是史实,就是历史事件,因为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串起来的。因此,把握了历史事件就是把握了历史特点。一是注重把握政治事件。如禹会会稽、扶余立国、越王称霸、秦皇巡越、宋高宗驻跸绍兴、姚长子抗倭、光复会创建等,政治事件标明了历朝历代的政治特征。二是经济社会事件。如会稽鸟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鉴湖修筑、海塘加固,从青铜剑到青铜镜、从印纹陶到秘色瓷、从茶酒盛行到衣被天下,经济社会事件勾勒了绍兴历代的经济社会特征。三是文化民俗事件。如艺术上的越音越舞、会稽刻石、兰亭集序、越窑青瓷、山阴画派、戏曲之乡,民间习俗上的断发纹身、三乌文化、公祭大禹陵、除夕祝福等,文化民俗事件体现了绍兴典型的风俗习惯和性格特点。《绍兴通史》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绍兴从古至今有记载有传说的各类事件,并对事件本身作了严格的考证,使历史可读可鉴,撰成信史。
其次,以文脉为线索。一个地域的历史应是一部文明史、发展史。地域的发展有规律可循,而文脉就象一根红线把史实串在一起。为使文脉不断,各历史事件必须找到有机联系。《绍兴通史》在这方面作了探索。一是把握自然变迁。注重研究绍兴远古的海进海退、沧海桑田的变迁;从海边沼泽地到江南田园风光的变迁;鉴湖兴废的变迁。《绍兴通史》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绍兴从荒服之地到鱼米之乡,再到沿海发达地区的变迁现象和规律。二是把握古城根脉。绍兴是历史古都,是我国古越民族的生息之地。春秋战国时期,以绍兴为中心建立的越国,就定都绍兴。南宋初立时,宋高宗赵构在绍兴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后移都杭州,并于1131年改称绍兴元年。自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命范蠡筑城始,绍兴古城至今已走过了2500多年的漫长历史,而且时至今天,其城址一直未变,文脉始终相连。《绍兴通史》注重考证舜禹遗址、越国古城、秦汉碑刻、唐宋摩崖、明清故居、越窑遗存、黄酒故事;更注重研究发展的轨迹和内在的规律。三是把握区域文化。从古越的稻作文化、舟楫文化、陶瓷文化、剑文化到现在的兰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处处散发着浓浓的、有鲜活特色的文化芬芳。《绍兴通史》认真研究了这些生产文化、艺术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的特点和相互联系。
第三,以区位为坐标。一个地域,有其地域坐标,对发生在这地域上的历史事件来说,也有其历史定位。一是明确历史阶段。《绍兴通史》选取的历史阶段是从远古的绍兴到1949年绍兴解放这个时段。二是明确地域范围。《绍兴通史》的地域范围是今天绍兴的核心区,即市区(越城区)、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由于解放前余姚县、萧山县归属绍兴府,因此在撰述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时,原则上按绍兴府归类。还由于古代越国时期和秦汉的会稽郡范围更大,《绍兴通史》原则上围绕绍兴核心区,相关事件作适当漫延。三是明确历史坐标。《绍兴通史》以中国通史历史线索为纵坐标,以绍兴核心区块为横坐标。凡编入《绍兴通史》的所有事件、典故、人物、艺术都具备全国地位和影响。
三、《绍兴通史》的特色及地方文献价值
名城修名史,名史传千秋。事在人为,关键在人才。与范文澜独自编纂《中国通史简编》不同的是,参与编纂《绍兴通史》的9位作者是一个团队,有浙师大的教授,有绍兴文理学院的教授,有参与绍兴市志、县志编纂的历史学家。他们呕心沥血,10年磨一剑;再加上绍兴地方文史研究的学术准备充分,《绍兴通史》基本做到了体例完整,各时期撰述全面,各领域分布周到,通篇没有重大遗漏和断裂,有较好的史学特色和文献价值。
首先,有思想性。《绍兴通史》叙述的人和事、作出的评论都富有思想性。一是弘扬了高尚的道德思想。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公而忘私精神,到周恩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情怀;从南宋诗人陆游到明朝学者朱舜水的爱国主义故事;从远古圣人虞舜到东汉民女曹娥的动天大孝事迹;从“一钱太守”刘宠到“清官第一”甄完的清廉典范;从秋瑾烈士到张秋人、俞秀松、叶天底烈士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一言以弊之,即表现了“吾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的思想道德正能量。二是承继了优秀的传统习俗。绍兴有许多传统值得继承弘扬。如耕读传家的传统、尊孔礼佛的传统、尊老爱幼的传统、崇智好谋的传统、勤劳节俭的传统等等,历史上这些传统都是通过节会活动、祭祀活动、戏曲演出活动传承下来的,并且逐渐成为绍兴人的习俗和性格。三是体现了鲜明的城市精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几千年来,就永恒地流淌在绍兴人的血液中,成为绍兴文化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的“胆剑精神”,正是这座名城的城市精神。《绍兴通史》一以贯之,使这个城市精神渗透全书,贯穿古今。
其次,有学术性。《绍兴通史》系统地研究分析了绍兴地域范围内的重要学术问题。一是绍兴学术思想史的梳理。纵观绍兴学术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轨迹,即是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学术发展保持基本的一致性,同时,绍兴的学术思想发展又有着特殊的传承,表现出针砭时弊、官学相佐、经世通变、批判创新、爱国爱乡的总体特征,特别对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思想作了客观论述。二是绍兴经济史的挖掘。从越国范蠡的商品经济思想到明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再到现代的越商经济,这一发展轨迹,在中国经济发展长河中,是十分独特的。可以说,绍兴的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开了先河,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许多经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绍兴工商界人士有注重实践的思维品性、经世致用的精神素养、义利并重的目标追求、工商皆本的价值观念、崇文尚礼的行为取向。海洋文化的传承、移民社会的背景、西方文化的熏陶为绍兴经济发展构造了独特的基因。三是对文学艺术的研究。绍兴的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有其特殊重要性,特别是书法、绘画和戏曲,影响更大。以会稽刻石的李斯碑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代表的书法艺术,以徐渭创导的青藤画派为代表的绘画艺术,以绍剧、越剧为代表的戏曲艺术,都有其传承传播、发展发煌的规律和轨迹。
第三,富有特色。《绍兴通史》不仅有别于中国通史,还有别于其他地方通史。最显明的特色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越文化。越文化是以绍兴为核心的越国古文化的通称。越文化是从于越民族,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开始到无彊失国、越族流散,直至秦汉流徙、三国孙吴“服化”、“从化”山越,再到越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完全融合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范围包括它的中心区域,及势力范围涉及的周边地区和周边国家。越文化是强势文化,至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二是名人。绍兴是名士之乡,其名士数量、品位和影响为全国地市级城市之最。《绍兴通史》除了对名士思想精神、事功故事进行研究外,还对名人产生的背景条件、生成机制和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三是江南特色。绍兴是江南水乡,水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演化出了江南水秀、江南桥美,孕育了江南物产文化,如酒文化、茶文化、兰文化、丝绸文化等等。以至于还有江南佛国、江南洞天、江南风情。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从自然秉赋到人物性格处处打上了深深的江南烙印。
第四,有文献价值。2004年,绍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制定的《绍兴通史》编纂方案,还包含了越文化研究、绍兴名人研究、绍兴经济社会研究、绍兴民间文化和绍兴民俗研究等五大研究项目。到2013年6月底,这些研究项目也已陆续完成出版,主要有李永鑫主编的《绍兴名人传略》(8卷本)、《绍兴民间文化丛书》(10卷本)、《中国盈联集成·绍兴卷》(5卷本)、《绍兴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10卷本);王建华主编《越文化研究丛书》(8卷本);鲁锡堂主编《鉴湖系列丛书》(8卷本);绍兴图书馆整理《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第二辑。《绍兴通史》的出版,以及50多卷专题绍兴文史研究成果的出版,使绍兴文史工作上了一个台阶,更有力地推进了绍兴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