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毛昭晰教授说:“每一处古村落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貌,它们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替代的,一旦遭到破坏,这些信息也就随之消失,最终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果方法得当、保护及时,这些古村古镇古街又会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软实力。 ”
金秋十月,台州市档案局编纂的《台州古村落》一书面世。中共台州市委书记吴蔚荣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此书读来,让人心驰神往,其中展现的宝贵文化印迹和台州传统人文,更让人心生敬仰。”
一、从档案视角展示古村落文化
古村落,承载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文脉,凝聚着一代代百姓对生活的向往,透射出一方百姓的生存理念和文化追求。65个有代表性的村落走进了《台州古村落》,15万字再加560张照片的编排设计,让读者眼前一亮。
图文并茂,真实记录古村落遗存。全书每篇都以村为单元,诗情画意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图片,细细诉说村落的变迁与家族的兴衰。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桃渚古城、跻身全国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紫阳街、溪山生色的将军村岭根村、清初的海禁村东屏、浙东南吴氏望族聚居地高迁、号称海上布达拉宫的东海渔村东河社区等等,它们以档案记录的形式被鲜活生动地展示给了读者。
内容丰富,地域特色和时代印记鲜明。全书由“故乡记忆”、“梦里老家”、“故土拾遗”三部分组成。“故乡记忆”主要表现那些传统建筑风貌整体保存完好、人文历史较为丰富集中的古村落(镇);“梦里老家”集中展现古民居的建筑特色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故土拾遗”重点表现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遗存。一大批保存较为完好或亟需抢救保护的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古牌坊、古桥、古道、古渠、古井、古街巷、古城堡、古塔、古寺庙等历史文物,得以在书中呈现,深深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鉴往知今,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本书收录的65个古村落(镇),是在台州市上报的省历史文化村落名单的基础上,经过筛选,并听取各县(市、区)文史专家、文化部门意见后确定的。这些古村落(镇)兼顾了台州的山区、丘陵平原和沿海特点,较完整地展现了这三类地区风格迥异的建筑样式、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在内容上,重点展示具有特色的乡土建筑。为便于读者了解村落的历史沿革全貌,每个村落篇首都设有“地理档案”一栏。全书实地拍摄的照片和所写的文字都严格进行校勘考证,以期真实记录村落的历史与现状,更好地发挥档案部门存史记录的作用。
二、用创新理念打造编研精品
《台州古村落》作为浙江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其编辑过程体现了档案人精益求精、创新发展的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选好题目。编研出版档案精品离不开好的选题。我们结合省档案局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战略要求,在广泛调研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编纂“年鉴、院士、‘名’字、地方特色文化”四大系列丛书的档案文化建设目标任务。其中,《台州古村落》就是 “名”字系列之一。
二要发挥优势。长期以来,档案部门在档案征集、整理、保护、编研、利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作流程和做法,工作成效明显。在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中,考证研究历史沿革、家族变迁、建筑形制、文明传承等都离不开档案,这正是档案部门的优势所在。
三是创新机制。在《台州古村落》的编纂中,我们与市农业农村工作办公室密切合作,由其提供重点保护利用的古村落名单,市档案局组织人员撰写,两家多次就书稿的内容、体例等问题深入沟通与交流;在经费保障方面,两家根据实际共同承担费用。双方通力合作,保证了《台州古村落》的顺利编纂和出版。
四是整合资源。记录和展示古村落的神韵和文化特性,需要编纂人员拥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相当的古建筑知识,并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发展脉落。为此,我们精选各县(市、区)的著名文化人,确定了全书的统稿人;初稿形成后,专门邀请市内知名文史专家、文物专家对全书进行审读;在书籍的装帧方面,多次请教省档案局的专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资源整合的理念打造档案编研精品,这是贯穿本书编纂工作始终的一个原则。
五是名家助阵。为扩大本书的社会影响力,我们专门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国文物学会顾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先生为本书作序。他认为:“台州市委市政府重视古村落保护工作,充分表明了地方党委政府的远见卓识。”同时他对档案部门参与古村落保护、助推新农村建设的举动大加赞赏。为使序言能准确地反映台州历史,毛先生还专门进行考证工作,并三次致信市档案局负责人询问相关事宜。毛先生这种一丝不苟、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极大地教育和激励了档案人。
三、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强古村落保护工作
2012年3月26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李强在全省档案工作暨表彰先进会议上指出:“今年,省委省政府把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出台政策文件,推动立法,并召开现场推进会进行全面部署。希望档案部门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对还没有建档的历史文化村落抓紧建档,并及时提供查档服务,为历史文化村落的修缮保护、恢复原貌提供依据。”
同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指出:“各地各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文化村落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对历史文化村落与存有环境的保护力度,悉心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建筑形态、自然环境、传统风貌以及民俗风情,让它们古韵长存、永续利用,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给后人。”
同年5月9日,省委又在衢州召开了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会议指出:“我们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立即行动起来,采用有效措施,加大保护力度,努力把历史文化村落打造成为浙江省农村的‘金名片’。”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既是文化载体,又是文化资源,具有自然天成的文化属性。近年来,省档案局针对省委提出的“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要求,把档案文化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在全省部署实施“浙江记忆”工程。根据这一部署,结合台州实际,我们在实施台州档案文化发展战略中,决定把名村保护作为重点工作予以推进。为此,我们采取了三个步骤:第一,开展村落建档工作。台州有5000多个行政村,我们在省定标准的基础上挑选了121个历史文化村落,从村史村情、村落生态、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古树名目、古今名人、民风民俗、特产工艺、特色经济及其他10个方面,对这些村落进行全面建档。第二,编辑出版专辑。第三,进行专题研究。如今,《台州历史文化村落建档及开发利用研究》已列入2013年省档案局科技研究项目。2013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冯惠玲对台州的古村落建档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回顾《台州古村落》的编辑出版过程,我们的深刻体会是:加强古村落保护,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档案部门在留存村落记忆、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以也必须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