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连宽(1905—1998)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档案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其代表作有《县政府档案处理法》(1935年)、《公文处理法》(1947年)、《档案管理法》(1947年)、《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1984年)等。
周连宽先生的一生与图书馆、档案馆的管理与研究有着不解之缘。1933年,为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国民政府发起“行政效率”运动,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文书档案工作的改革。在这场运动中,周连宽先生因改革文书档案卓有成效而备受瞩目。在1935年到1945年之间,他辗转于南京、武昌、重庆等地从事文书档案工作,在结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奠定了他在我国档案学史上的地位。
抗战结束后,周连宽先生曾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即今天苏州大学前身之一)的图书博物馆学系执教,教授档案管理课程,这是继1934年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开设档案管理课程后,国内较早开展的档案学教育之一。
一、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的设立
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学教育始于1920年的武昌文华图书科,1937年抗战爆发后,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迁至重庆等地,办学条件甚为艰难。与此同时,随着民国政府军事行动的激增,急需大批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专业人才,这推动了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专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第一个国立本科制图书馆学专业诞生于抗战烽火中,这就是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创建之初,国内鲜有可以借鉴的先例,因而愈显创业维艰。毕业于文华图书学专科学校的系主任汪长炳先生曾于1936年8月受沈祖荣先生的邀请,担任文华图专教务主任兼图书馆学教授。汪长炳先生于图书博物馆学系建立之初,凭借个人声望奔走各地,聘请业界学者,先后聘请了徐家麟、严文郁、岳良木、杨家骆、顾颉刚、黄元福、钱亚新等诸位教授,他们多为汪先生在文华时的同窗或同事。换言之,成立之初的图博系,不仅借鉴了此前文华图专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学术思想、教职配置方面也与文华图专一脉相承。
1945年抗战结束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从重庆壁山迁往苏州拙政园临时院址,同时更名为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并开始筹建南京栖霞山永久院址,将新生部设在南京。
二、周连宽先生任教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经过
(一)周连宽先生任教时间考证
梁建洲先生曾撰文指出“在图博系(即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设置档案管理课程,由周连宽讲授”。梁先生指出了周连宽先生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的事实,但未明确指出其何时到任。周连宽教授的学生张郁芳在《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忆恩师周连宽教授》一文中说到:“三十年代,他俩(指周连宽教授和钱亚新教授)又在苏州社会教育学院当了好几年同事。”这里所谓的三十代是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但是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于1941年才建立,战后迁至苏州已是1945年之后的事情了,所以这个说法基本可以排除。程焕文在《周连宽先生生平事迹与学术贡献》一文中指出:“周连宽先生应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之聘,于1947年8月到1948年12月担任该院教授,往返于沪、苏之间讲学。”这一说法较为接近事实。
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连宽先生出任上海市立图书馆馆长一职。上海和苏州地理上比较接近;其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也迁至苏州拙政园,时任系主任汪长炳教授邀请周连宽先生前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1948年《上海市立图书馆馆刊》刊出的苦竹斋主(周连宽先生笔名)《书林谈屑》一文解开了谜底:“丙戌之秋(1946年),承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之邀,赴苏讲学。”至此,周连宽教授也加入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的教授行列,直至1948年12月。
(二)周连宽先生的任教科目考证
周连宽先生就读于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时,即开始从事图书馆学研究,著有《中国图书馆事业与地方图书馆事业指导团》一文,后于1929年1月又发表了《文华图书科季刊》。先进的图书馆学教育、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为日后周连宽先生将图书学法应用到档案整理的实践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国民政府开展“文书档案改革运动”,由甘乃光主持。时任内政部图书馆主任的周连宽先生,积极协助甘先生进行文书档案整理实验和“文书档案连锁办法”的研究,并成为这场运动的中坚力量。从这一点上讲,周连宽先生乃是中国近现代档案学研究的先驱之一。由于周连宽先生突出的档案学成就,他于1942年被聘为四川省第十一期档案训练教员。1935年至1947年间,周连宽先生先后出版了《县政府档案处理法》、《公文处理法》和《档案管理法》等多部档案学著作。周连宽先生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实践活动以及对档案学的理论研究,为其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相关课程奠定了基础。
据1948年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概况》记载,当时图书博物馆学系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图书馆学通论、图书编目法、分类学、博物馆学通论、检字法、各科名著介绍、图书馆学问题研究方法和档案管理法。其中档案管理法开设于三年级下学期,每周两个学时,由周连宽先生讲授。档案管理法课程名称与周连宽先生出版不久的专著同名,因此笔者推断周连宽先生乃是这门课程的讲师,并使用了自己的专著作为这门课的教材。当时周连宽先生出版的新书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系主任汪长炳邀请他到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来讲授这门课程,这也为周连宽先生推广自己该阶段的学术成果提供了平台。
(三) 周连宽先生任教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缘由
地理条件相对便利。1945年周连宽先生调任上海市立图书馆任馆长。上海与苏州同属吴文化区域,地理位置较为接近。民国时期,上海至苏州的火车运行时间为两小时左右,这为周连宽先生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提供了交通便利。
系主任唯才是举,求贤若渴。汪长炳先生担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系主任期间,唯才是举,先后聘请刘国钧、李小缘、李芳馥、严文郁、徐家麟、顾颉刚、杨家骆、熊毓文、岳良木、钱亚新、黄元福、鲁润玖、蓝乾章、顾家杰等国内图书馆学界、文化界享有相当名望的专家前来任教或讲学。周连宽先生与汪长炳先生同毕业于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汪长炳先生是周连宽先生的学长。当时,周连宽先生在档案管理、档案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出任上海市立图书馆馆长,汪长炳先生自然不会对这样一位业界专家熟视无睹。这是周连宽先生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的间接缘由。
苏州人文环境的软实力吸引。周连宽先生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期间经常出入于苏州、常熟乃至周边无锡地区的旧书坊肆,寻觅古籍善本。这是周连宽先生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的外部环境原因。
自身对专业的热爱和奉献。周连宽先生对专业的热爱贯穿其一生,从出任岭南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开始,到担任国民政府内政部图书馆主任、上海市立图书馆馆长、中山大学图书馆学教授,他一直活跃在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研究领域的最前沿。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行政效率”运动中,致力于“文书档案连锁法”等档案管理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在出任上海市立图书馆馆长期间,还应上海广播电台之邀,广播他关于图书馆学教育的理念——《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这种对专业的热爱精神是推动周连宽先生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的直接原因。
三、结语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后,部分学生和教师离开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50年1月,社会教育学院与无锡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及中国文学院(即无锡国专)合并,改建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由于当时图书博物馆学系的老师或已南下,或去往武汉,图书博物馆学系结束了十年的办学生涯。至于其最终归属,有人说于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之际并入北大,具体情况仍待考证。而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后又与原东吴大学等几经合并,于1983年成为苏州大学延续至今。
1982年苏州大学开始重新筹办档案学专业,1983年正式开始招生。2013年适逢苏州大学档案与电子政务系建系30周年。苏州大学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我国最早开设档案学专业的一批高校之一,已将档案学专业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江苏省重点专业,并于2002年重新开设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30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图书馆学组和1941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学系);2008年创设信息资源管理专业,2011年成功申报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惟溯先贤旧志,能发今人学思,更能固来者开枝散叶之根本。谨以此文向周连宽先生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诸师长致怀,亦为今之档案与电子政务系发展寄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