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玉环县档案局
今年4月,国务院批准玉环县坎门验潮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国际上第一个以观测潮汐变化为特征的、具有非常特殊意义的科学遗址保护点。
通常我们说海洋某处深多少米,这个深度是从哪里起算呢?再有我们说某地海拔高度多少米,这个海拔高度又从哪儿起算呢?这个标准起算面是一个理想平面,它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的一个理想的海平面,海洋潮汐在这样一个理想海面上下振动。通过潮汐观测,可以算出平均海面,即日平均海面、月平均海面、年平均海面和多年平均海面。
玉环坎门验潮所是中国人自行选址、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长期验潮所(又称基本验潮所),现改名为国家海洋局坎门海洋环境监测站,由办公大楼、海况观测场和海边的验潮点组成。
坎门验潮所位于玉环县东南角坎门前台村平石岙,这里面向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东海,拥有独特的海崖冲沟和优越的地理环境。走下陡峭弯曲、仅一人能通过的小路来到海边,能看到岬角有两条东北至西南向、长约100米、宽约12米的海蚀冲沟,沟壁直立连接小亭,自下向上拔地而起,高约11米,小亭里的自动验潮仪成年累月随海水的涨落上下滚动,日复一日丈量着中国海面的变化。它看似简单,实则奥妙无穷。最为巧妙之处是在验潮亭东南向最外侧斜横着一条隆起的山脊,其高度为黄海标高8-10米,恰恰能挡住台风期强大的东南向风浪袭击,并且隔着冲沟,消除了正面越浪对验潮亭的冲击破坏,确保验潮亭的安全运行。坎门验潮亭的建造距今已有80余年,难以想象的是,在那兵荒马乱、交通不畅、科学极不发达的年代,科学家们如何历尽艰辛、踏遍万里海疆选中坎门这一科学点?它的诞生渊源还要从19世纪说起。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和掠夺资源,在我国沿海陆续设立验潮机构,各自建立高程测量基准面,对我国大半个领土和领海进行了测绘。为建立自己的高程测量基准面,1927年初,国民政府着手建立验潮机构,并委派时任浙江省陆军测量局三角科长的我国著名天文与测地专家曹谟主持选址。在进行综合考察、全面分析、反复比较玉环周边海域优势、地理环境、海岸变迁、渔村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后,国民政府陆地测量总局认为,玉环县海域和坎门平石岙咀符合建站和验取海平面的基本条件,可作为“海拔零点”的验取点。
1929年10月,时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陆军测量总局局长的黄慕松,主持召开全国测量会议,制定《全国陆地测量十年计划》,提出建立统一国家测量基准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月,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由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验潮所——坎门验潮所基本建成,安装了一台英国制造的自动验潮仪, 1930年5月正式验取潮汐资料。
1930年至1934年间的潮位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平均海平面,被称为“坎门高程”基准面,确定了“坎门零点”,并将零点起算数据引测到基岩上,定为252号验潮基准点(一等水准点)。由坎门验潮所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坎门高程”,一直作为国民政府默认的全国高程系统使用。1936年1月起,“坎门高程”正式启用。1939年6月26日,日寇侵犯玉环,坎门不断遭到炮击、轰炸,验潮所也陆续中断观测、甚至荒废。至解放初,坎门验潮所只留下用铅皮外封的验潮房,验潮仪也不知去向。1953年12月,海军东海区海道测量处接管该所,并指定温州水警区派出四位水兵,清除了验潮井底部的杂物,安装水尺,轮流重新进行潮位观测,为沿海岛屿军事测绘和国防建设服务。1958年,坎门验潮所更名为“坎门海洋站”。1959年,我国首次向世界公布了“坎门高程”的精确数据。“坎门高程”在国内外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从1958年至今,该站已连续正规验潮50余年,所测得的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海洋、测绘、港口工程、基础科学等各领域。目前,该站为国际潮位资料交换站。由于坎门验潮所的观测资料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可靠性的特点,所以极为珍贵,为中国的近代测绘事业和科学研究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八十年来,坎门验潮所因受台风侵袭、海水腐蚀这些自然因素及战乱的破坏,验潮房和挡浪板等设施被修葺多次。有人说坎门验潮所是“一条按百年一遇设计的天然防波堤”,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坎门验潮所涵盖的人文价值和科研价值。2013年,坎门验潮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1世纪的今天,坎门验潮所旧貌变新颜,配备了大量现代化的观测设备。潮位已被自动观测,数据被输入电脑处理。验潮所设立了海洋预报台,有关观测数据通过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参与国际交流。坎门验潮所现已对外开放成为省首批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在推动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