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的谕令

2013-11-19 作者:王 征 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的谕令 (此档案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894年7月20日,正当清朝政府奔走联络各国使臣,寄望于列强调停中日撤兵之时,驻扎汉城的日本军队突然包围了朝鲜王宫,并迅速控制了京城外围,日本驻朝大臣大鸟圭介随即向朝鲜政府发出照会,蛮横地提出“应由贵政府亟令清军退出境外”的要求,并限定22日为期,“倘延不示覆,则本使自有所决意从事”。23日,日军占领了朝鲜王宫,“韩拒而败”,日本遂囚禁了朝鲜国王李熙,随后组建了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亲日傀儡政权。25日,朝鲜“新政权”宣布废除同清政府的一切条约,废止与清朝的藩属关系,并授权日军驱逐驻留牙山的清朝军队。至此,朝鲜政令完全被日本所控制。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上对护送入朝清军的“济远”“广乙”军舰发动突然袭击,并悍然击沉了运载有清军的英国运兵船“高升号”。日本不宣而战,以偷袭的方式打响了第一枪,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

 “高升号”事发之后,清朝的总理衙门便紧急约见了英使欧格讷,避重就轻地将日本海军对中国军舰的袭击转嫁于英国商船的被袭,称“英船悬挂英旗,倭兵居然炮击,于英国体面亦有所关。况英国现正为中日说和,日本不特不听,且如此无理,英国似不能忍而不问”。并借机询问“五国公劝”日本退兵之事,强调“西国素讲公法,当作何办法?”欧格讷也颇为不平,称“日本多行无理,各国均极不平。贵衙门以前办理此事,按理作去,步步不错。我甚愿贵国仍按理缓缓办去,我英国不能不同日本讲理”。一时间,在清政府的眼前,似乎英国会立即介入与日的冲突,其联络俄、法、德、意,五国合力更是定能令日本退兵的了。总理衙门也在发给李鸿章的电报中称:“倭先开衅,并击毁英船,事已决裂。英使已电本国,并云,论中倭国势,久持倭必不支……布告各国照会……本署现已拟稿。此事在我理直气壮,可以详细声叙。”此时的清朝政府,不但笃信自己在外交上占据了有利的地位,列强可令日本退却;同样对驻留朝鲜的陆军寄予厚望,并报有很大信心。

 但事实上,早在7月25日,驻扎朝鲜的日军便已经向驻守牙山的清军进发了。叶志超、聂士成提前接到了唐绍仪“风闻倭将发兵赴牙寻衅”的电报,考虑到牙山无险可守,便移师牙山东部的成欢和公州。中日双方遂在成欢展开激战。最终清军败退,成欢被日军攻占,牙山失守。成欢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首次陆战交锋,虽然战役的规模不大,但日军从此完全切断了清军到达朝鲜西海岸的航道,为后来发动平壤战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清朝政府犹在不知间遭受了来自外交和军事上的双重打击,朝鲜彻底陷入了日本的控制,中朝的宗属关系被迫废止,日本在海上和陆上均取得了局部战役的胜利,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根本方针已经进入了逐步实施的阶段。

 7月29日,军机处令李鸿章转电汪凤藻:“日本击我兵轮,业已绝好开衅。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应即撤令回国。”30日,李鸿章给总理衙门的电报称:“廿三,叶与倭开仗,倭兵三千,死一千余,我兵伤亡百余,倭兵已往北退……”这件以讹传讹的“牙山报捷”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清廷大臣们乐观的情绪。当天总理衙门便照会各国使馆,历数日本不法行径,称日本“突遣兵轮多只,先行开炮,伤我运船,并击沉挂英旗英国高升轮船一只”,“衅由彼启,公论难容,中国虽笃念邦交,再难曲为迁就,不得不另筹决意办法……今特将日本悖理违法首先开衅情事始末,备文照会贵大臣,转达贵国政府查照……”同日,李鸿章接到谕旨“现与日本业已开仗,必须厚集兵力,广筹后应……”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就连李鸿章也不得不承认,中日商谈与各国调停终究难得善果,“与其俯就,终成不了之局,不如合中全力,立不休之计,水陆稳战,进退自由”。中国与日本之间,只剩决裂一途。

 1894年8月1日,清廷颁布谕旨,正式对日宣战。谕旨指出,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历经“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中国出兵朝鲜是因为“该国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故按照“叠次”成例“前往勘定”。而日本则“无故派兵突入汉城”,挑起争端,继而“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以重兵欺压”,并“乘我不备”“伤我运船”,“殊非意料所及”;并称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故而“特布告天下”;并谕令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同一天,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诏书,对华宣战。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