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9月,即将率军出川抗战的傅常给家人留下了一封简短的“遗书”,“遗书”后来被刻在灯柜上,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这封特殊的家书是川军将士舍家为国的历史证物,弥足珍贵。 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 傅 常 民国二十六年岁属丁丑八月 这封家书的作者傅常时任抗战时期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书信全文雕刻在一个褐色的灯柜上,灯柜顶面的四角各刻有一个“福”字,顶面中部虽已开裂,但上面刻写的字迹却清晰可见,并刻有“傅常”印章。称其为“遗书”,因为这是傅常出征前写给妻儿的家书,当时是作为遗书来写的。傅常,字真吾,1887年生于四川省潼南县(今属重庆市)大佛乡。1906年,傅常入四川陆军弁目队,因学、术两科成绩优异,在1908年升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并参加了同盟会。毕业后,傅常曾与梁渡、刘湘、侯建国等在四川陆军周骏第一师二团共事。后同盟会会员乔毅夫以速成学堂同学关系,说服傅常入刘湘的第二军。第二军属第九师杨森建制,傅常任独立旅旅长,驻防内江。1927年,傅常任驻京办事处处长,负责联络国民党各方面人士。1933年,傅常任川康绥靖公署参谋长兼国民革命军第21军参谋长。在刘湘改组四川省政府时,傅常是其得力助手,刘湘对其十分尊重。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刘湘通电请缨,吁请一致抗日。8月7日,刘湘飞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力主抗战。他表示:“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供给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8月20日,刘湘任第二预备军司令长官,邓锡侯为副司令长官。8月25日,刘湘发布《告川康军民书》,号召四川军民为抗战作巨大牺牲:“全国抗战已经发动时期,四川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9月1日,第二预备军第一纵队先头部队出川抗战。9月5日,“四川省抗敌后援会”在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举行“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万余人参加。第一纵队司令兼第45军军长邓锡侯在会上发表了讲演:“川军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他还说:“我们是踏着先烈们的血迹前进的,后方的人民,要勇敢地踏着我们的血迹而来。前赴后继,一定能战胜敌人!”邓锡侯的一番豪言壮语,使在场将士热血沸腾,人人振奋。许多出川抗战的官兵都预立遗嘱,誓死报国。傅常也挥笔给自己的妻儿留下家信一封,权当遗书。 1937年10月26日,刘湘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傅常任长官部中将参谋长,负责督师抗战。1938年1月20日,刘湘在汉口万国医院病逝。他死前留下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前线的川军官兵每天升旗时都要同声诵读一遍这句遗嘱,这句铮铮誓言鼓舞了无数出川抗战的将士,他们奋勇杀敌,血洒疆场。其后,傅常调任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辕参谋长,后任国民参政会参议员。抗战胜利后,出任国民会议代表,1947年病逝于成都。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川军将士用自己对民族的忠诚、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御外侮的铮铮铁骨。川军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等重要战役,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除川军领袖刘湘病死前线外,还有多位川军高级将领以身殉国。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在《八年抗日之经过》一书中记载:抗战八年中,四川(包括西康省及特种部队和军事学校的10万余人)提供了近300万人的兵源充实前线部队,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一强。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灯柜上傅常将军的遗书,归功于一位坚韧顽强的女性——傅常将军的妻子。将军出征后,妻子找来工匠,将这封家书按照丈夫笔体原样雕刻在灯柜上,一是教育后人报效国家,二是为了能长久地保存这封家书,让家书随灯柜陪伴自己,陪伴儿女,永远流传下去。 如今,傅常将军夫妇均已谢世,那封家书也已湮没无迹,然而刻有家书的灯柜历经磨难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