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地处浙闽交界,区域地位独特,为海西文化的桥头堡,是一个由闽台、瓯越等融合而成的多元文化之地,其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有道教正一派、佛教玉苍教派、南拳文化、抗倭文化、妈祖文化、畲族文化等。当前,苍南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意义重大。如何传承苍南的历史文化,做到经济与文化比翼齐飞、同步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苍南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
历史文化资源积淀了苍南的人文财富。在漫长的岁月里,苍南人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苍南的钱库石棚墓群、赤溪五洞桥、浦壮所城等古建筑被授予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港双牌坊等多处古建筑被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青瓷双鱼纹碗等100多件馆藏文物被评定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藏品,夹缬印染、单档布袋戏等诸多项目被列入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苍南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苍南人特有的人文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了苍南人的创造力,是苍南历史文化的瑰宝。
历史文化资源成就苍南的物质财富。在苍南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是其重要的战略资源。这种资源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精神层面上,还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在文化娱乐、会展等创意产业中有诸多体现。在这一方面,苍南具有很多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条件。
历史文化资源充裕苍南的精神财富。文化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素质,沟通感情、增进融和等多种功能,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历史文化资源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成为苍南重要的精神财富。
历史文化资源铸成苍南的城市财富。当前,城市的危机在于“特色危机”,不少城市的“文化”类型相似度很高,毫无特色可言。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文化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苍南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是其“人文之魂”,是城市特色内涵的集中表现。
苍南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苍南历史上有诸多重要的事件,如明初抗倭、清初迁界等,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苍南自古以来名人辈出,如宋代的林景熙、徐俨夫、三段祖师,元代的陈高,民国的刘绍宽,当代的姜立夫、苏渊雷等,他们是苍南历史文化的“瑰宝”桥墩碗窑古村落培育了苍南厚重的陶瓷文化,金乡的卫城、蒲城的抗倭遗址、赤溪的白湾堡培育了厚重的抗倭文化,矾矿遗址培育了厚重的工业冶炼文化,苍南杨府爷信仰培育了厚重的民间信仰文化,分水关遗址培育了厚重的关隘文化;苍南的家谱、宗祠等重要的史料和书籍,是研究苍南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苍南凤阳、岱岭这两个畲族乡的民族文化逐渐消逝褪色如何对畲族文化民俗等进行抢救性保护,使之得以传承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促进苍南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从“双海双区”战略中搭建平台。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以实施国家“双海双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为引导,以“挺进海洋、融入海西、对接台湾、领跑浙江”为己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对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和文化交流平台。
从对接海西经济中融入特色文化。根据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部署,经济区包括福建、广东、江西、浙江四个省份。苍南毗邻闽台,区位优势明显,境内海域广阔、海岛众多、资源极为丰富。在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苍南从长三角经济区的“末梢”一跃成为浙江省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沿”,并且苍南与福建、台湾经贸及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深入开展对台贸易及文化交流合作是苍南地区实现崛起跨越的最大优势所在。
从经贸文化互往中推进合作。苍南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底蕴深厚,与台湾血缘相亲、文缘相承、习俗相近、民风相通,全县有闽南语系人口70多万人、在台苍南籍同胞约1.5万人,县域内妈祖庙达70多处。苍南有浙江省最早设立的台胞接待站,苍南霞关渔港于1991年被批准为浙江省对台贸易口岸,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台轮停靠点,对台的渔业互助、劳务合作和投资等具有一定基础。苍南商贸流通业较为发达,境内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中国礼品城、浙南水产品市场、浙南副食品市场等市场群日渐成熟,市场年成交额达数百亿元,并且辐射浙南闽东北地区,成为浙闽边界贸易中心。
从两地民间互往中扩大空间。积极发挥苍南与台湾同属闽南文化、妈祖文化等有利条件,以苍南籍台胞为纽带,以台湾温州同乡会为依托,以寻根认祖、旅游观光、宗教活动、经贸投资、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为载体,大力推进两地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扩大影响、增进感情、增进互信、合作共赢的目标。
三、挖掘和利用苍南历史文化资源
切实加强文化基础建设。一是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文化建设的同时,将其与经济建设一同谋划、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推进。二是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认真搞好文化设施和文化队伍建设,确保文化建设有经费、文化活动有场所、文化发展有人才、文化延续有保障。三是要将一些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成文化产业品牌,丰富苍南的文化内涵。
切实加强文化规划建设。一是做好历史文化研究的规划。本着服务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题目,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工作。二是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性规划。在普查研究的基础上,要制定苍南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性规划,加强辖区内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三是要进一步做好文物古迹、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工作,认真研究文化与旅游联姻的实现途径,让文化发展有更好的载体和更广阔的空间,并认真探索和建立文化创新激励机制,努力形成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切实加强文化宣传交流。一是要把研究和宣传结合起来,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苍南的历史,了解苍南文化,不断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文化品味,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二是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对先进的历史文化要不遗余力地加以保护、挖掘与利用,让其重现生机。三是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要利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使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深入人心,形成全民支持研究、全民参与研究的强大合力;举办多层次的研讨、交流活动,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利用苍南历史文化。四是要注意加强与县域内外有关研究机构、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以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定期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策划好能够宣传苍南历史文化的主题活动,使苍南文化走出苍南。
切实加强文化项目联合。一是要与文化、教育等部门搞好联动,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及时沟通情况、交流研究成果,实现资源共享。二是要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对挖掘苍南的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企业家,要鼓励、支持他们兴办文化项目,尤其是历史文化恢复、挖掘项目。三是要调动各部门参与。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各个成员部门要按照“文化强县”建设的需要,主动配合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工作,确保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苍南历史文化研究
深挖内涵,丰富底蕴。苍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抗倭的蒲壮所城、以明清建筑为主体的“碗窑”等都是无价之宝,我们要十分珍惜历史遗存,并积极地进行保护和利用;要勇于探索,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做好保护、整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努力使苍南历史文化研究更系统化、规范化,取得更多成果。
服务经济,助推发展。苍南与周围的浙闽边界地区相比,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明显的优势,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也毫不逊色。要更好地发挥特色文化优势,共同打造苍南文化品牌,提升区域竞争力,让历史文化资源助推经济发展,促进苍南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海纳百川,敢为人先。苍南的传统文化属于复合型文化体系,诸多文化相依并存、互相融汇,从而形成统一、特有的苍南文化。我们不仅要从历史文化角度深化对“苍海纳百川,敢为天下先”的苍南精神的理解、深化对苍南精神的认识,更要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民间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开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文化,使苍南精神深入人心。
继承传统,古为今用。苍南文化是“永嘉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苍南文化名人辈出,在学界多有建树。我们开展历史文化研究,要以前辈先贤为榜样,提倡“求实”,反对“空谈”,发扬“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专心治学、勇于创新,齐心协力在历史文化研究上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从而不断推进苍南地域特色文化的建设工作。
总之,我们要深入发掘、传承和弘扬好这些历史特色文化,让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展现苍南文化作为海西文化桥头堡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