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锣鼓
文/潘建英 陈碧鑫 阙献荣
松阳是浙西南地区建县最早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勤劳智慧的松阳先民创造了古老而灿烂的农耕文明,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溪锣鼓便是其中夺目的文化瑰宝。
大竹溪村坐落在松古平原上,点缀于阡陌田野间,村庄按“七星八斗”的构思布局,充满江南田园式古村风韵。村前的“百仞千峰”高崖横亘酷似县官的纱帽,村后清澈的溪水潺潺而下,是一个“前有纱帽崖,后有腰带水”的风水宝地。竹溪锣鼓便孕育在这个美好的村落里。
一
竹溪锣鼓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这可以从村里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唐朝年间,大竹溪村有一李姓后人在朝为官,时任太尉。有一年当地大旱,田地龟裂、禾苗枯燥、瘟疫肆虐,一片凄凉景象。当朝为官的李太尉得知实情,便即刻回到故里,带领众百姓修堤筑坝、抗灾防疫,终使旱情缓解、瘟疫消除,村子此后金谷遍野、人畜兴旺,村民又过上了太平日子。为了纪念他,村民便为其立神祗塑神像,世代供奉。每逢正月十六,村民将李太尉塑像从村口的太尉庙中抬出,巡游全村,村民自发组成锣鼓队紧随其后,意在祈求太尉保佑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就是竹溪锣鼓的来历。
清朝初年,有艺人归纳整理出了锣鼓经,成为现在竹溪锣鼓的雏形。锣鼓变化多样、节奏稳健,在清朝风行一时。这门民间艺术在清朝末年达到了顶峰,周边各村每逢节日庆典、婚丧喜庆、添丁家口等场合,都会邀请锣鼓队前往表演。表演现场鼓乐齐鸣、锣声震天,快乐的喧闹打破了村子平日里的宁静。现今传承下来的锣鼓经有《起板锣》、《转鼓》、《刹末锣》等14个曲目。
锣鼓队一般由5人组成,配有大鼓、板鼓、大镲、小镲、响木、大苏锣、小钹和小锣等乐器。演奏分固定坐式演奏和行走演奏,固定时,板鼓居中,大小锣镲左右排开,司鼓用板鼓敲打鼓点,并兼大鼓演奏。行走时,板鼓在中,大小锣镲前后排开,司鼓者使用特殊木架器具抬杠敲打,一路走街串巷,轻便自如。锣鼓的节奏有散板、1/4、2/4、3/4、4/4等拍子,节奏由司鼓指挥掌握,没有固定统一的程式,全靠搭档之间的密切配合。从起板到刹尾锣结束,中间一般有《三下头》为主骨干,再转其他锣鼓板头,变化自如。鼓乐既有激愤磅礴之气,又有肃穆凄婉之情,也有热烈欢腾之感。
二
竹溪锣鼓是松阳县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对于研究松阳民间锣鼓乐的演变与形成有重要价值。从上世纪90年代起,松阳县开始关注民间文化,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如专门成立了县非遗办和县非遗中心两个机构,全面开展“非遗”的发掘、整理、监管、保护、规划、研究、普查、资料收集、传承等工作。
新时期,竹溪锣鼓依旧魅力非凡,获得了很多荣誉。2007年2月,竹溪锣鼓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溪锣鼓老艺人肖大福、徐发增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松阳将非遗项目纳入“送戏下乡”、“文化走亲”等文化惠民工程之中,结合“文化遗产日”、茶叶节、农民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开展非遗项目活态展演。竹溪锣鼓从村里一步一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
如今,逢年过节成了锣鼓队艺人们最忙的时候。正月里,艺人们从大年初一就凑在一起练习锣鼓;正月十四和十六晚八时许,几十名村民扛着旌旗、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捧着香烛,到太尉庙里迎接庙里的“夫人”和“太尉”来村里巡游,从此给村民送去祝福和神佑。竹溪锣鼓的艺人们敲击着锣鼓,变换着板式,与巡游的队伍一路而行。村里设有8个社坦(“社坦”简称“坦”,是旧时的行政单位),队伍经过摆祭的社坦门口时要停下来,由抬轿的村民向祭坛行三次礼,其余的村民则在自家门口点上香烛,放鞭炮叩拜迎接。村民分别叫这两次巡游为“出灯”和“收灯”。以竹溪锣鼓为代表的民俗活动,每年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前来一睹其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