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导读

业务研究 Practice Discussion / 11期


发布日期: 2013 - 12 - 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浙江档案局


数字技术对修谱行为的影响研究
文/林君荣   丁攀华   陈海量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包括家谱在内的文献资源生产与服务的方式。“修谱行为”是对新修、续修、祭奠家谱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行为的总称。修谱作为一个特别且传统的社会行为,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目前,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变化,就是修谱通过“家谱数字化”工程来开展,但这仅仅是数字技术对修谱行为影响的一个侧面。除此之外,现代数字技术还给家谱的形态、内容、保存等方面带来了很多改变。
 
一、家谱和修谱行为从私密化走向大众化
    家谱和修谱行为本来是一件家族内的私密事情,我们从资料中可以发现,早期的家谱一般由一房保存一部,不会多印,掌谱人由房长充任。掌谱人领取家谱时,要在族长处登记造册,注明所领家谱的字号,这样便于检查家谱保存是否完好,有无破损、遗失的现象。对家谱的收藏、保管也有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家谱不准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
    较之以往,现代社会的修谱已变成了大众化的行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为如祭谱时全程数码录像,或通过手机短信群发召集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宗亲聚集在一起举行祭谱仪式,有的还在城市现代化的会展中心、会议中心举行各种修谱的工作会议。从中可以看出,修谱行为不再是家族的私密事情,如今已俨然成为大众行为,其规模为各位宗亲所津津乐道。其间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其中一个就是现代技术。本文单从这一点展开深入探讨。
 
二、现代修谱行为的改变分析
(一)数字技术对家谱形态的改变
    研究家谱离不开研究它的形态,家谱的形态是多样的。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有口传家谱和实物形态家谱,如结绳家谱。文字出现之后,现今留存的有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刻家谱、塔谱、手写家谱、谱单和印制家谱等。
    当代新修家谱大多采用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家谱中附有彩色照片,包括人物肖像、全家福、编修人员合影、村貌、风景等。一些家谱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谱后附有光盘。如浙江海宁《褚氏家谱》,光盘中的排版与实物图书完全相同,且“编后”中解释了附光盘的原因。
    可以说,家谱的形态已完全跟时代同步,原有的修谱概念有了较大改变。光盘复制便捷,不再有一房一部的概念,同时也改变了家谱不准私自誊印或外借的限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早期的甲骨家谱、青铜家谱,到纸质家谱,再到今天的数字家谱,家谱的形态一直与同时代科技发展同步。不同的是,今天的数字技术对修谱行为的改变比较大,甚至某些改变是根本性的。
(二)数字化对家谱留存的改变
    目前,家谱数字化是一个热门话题,这也是数字技术带来的改变之一。数字化技术让传统纸质家谱走出木箱,成为可供大众随时浏览查阅的资源。如上海市图书馆早在2006年就将馆藏家谱数字化,还将家谱书目数据库和家谱影像数据库进行了整合,读者能同时检索到家谱的书目和影像。浙江温岭图书馆依靠方正德赛平台建立了家谱数据库,读者查阅时只需申请一个电子账号,就可以下载家谱并进行浏览。
    家谱已然成为可共享的资源,这给家谱的保存方式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如果说现今家谱多以纸质为载体,族人还需要打开纸质家谱才能查看自己的名字,那么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相信再过几年、十几年,查看自己名字时只需把光盘、U盘插入电脑,在电脑中用鼠标点击查看,或者在触屏手机上用指尖点击就可做到。家谱保存方式的改变,使得家谱的内容更加公开化,也便于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与研究。
(三)网络对修谱间隔期的影响
    关于修谱的间隔期,大多数家族规定为30年或3世续修一次,也有的规定30年一小修、 60年一大修。实际上,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修谱的频率并没有那么高。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各地的职业修谱师也开始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以提高修谱效率。另外,网络快速地传播着各家族的修谱信息,这些信息不断刺激着大家的神经,无形中加快了修谱频率,使得修谱的间隔期越来越短。如浙江温岭的郭氏宗谱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修过一次,距今已有90年,但自1991年至今的二十年里,修过两次(分别为1991年和2012年),间隔仅20年;温州的一些地区甚至仅隔十几年,就郑重其事地续修一次家谱。虽然一个时代高频率的修谱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但是,频繁修谱也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网络化对家谱内容的影响
    1.网络的传播特性加剧了修谱时的“书善隐恶”行为
    家谱一般都存在着“书善隐恶”的现象,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种行为愈演愈烈,家谱中乐于载入名人善行,以起到光宗耀祖的目的;有的家谱甚至对提供资金捐赠的个人和企业也予以较多篇幅的记载,以安徽2008年修的《潜川韩氏宗谱》为例,修谱方规定“若捐资二百元可入功德榜;捐资五百元的个人二寸彩照入谱;捐二千元的全家福彩照入谱上功德榜”,甚至为其撰写传记。有一套家谱,其中赞助企业和法人的宣传篇幅甚多,俨然成为企业宣传手册,缺失了家谱的严肃性。编纂家谱时,人民“隐恶”、“讳恶”的心理可以理解,因为丑恶的事情一旦载入家谱,不但永远成为一房一族一姓的污点,而且还会通过网络传遍各个角落,出于这样的考虑,修谱时人们会选择把“不光彩”的族人及事件都隐去。但这种现象若持续“发酵”,将会使得家谱丧失其教化和原始记录功能,弱化家谱的史料价值。
    2. 网络的大众化加剧了修谱时的“攀附假托”行为
    网络的普及,加剧了修谱时的“攀附假托”的行为。如安徽的《淝南周氏宗谱》,它收录了从古至今各行各业的周姓名人,甚至包括了周润发、周星驰、周杰伦这样的名人,他们的资料都是通过网络搜集而来,编入家谱之中,这样的家谱质量实堪忧虑。这种行为十分不利于对家族的历史原貌进行如实记载传承,也使得新修家谱的质量大大降低。
 
三、数字技术对修谱行为良性作用的思考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由此带来的修谱行为的改变让人眼花缭乱。目前对此的研究文献不多,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在修谱中的正面效应,是一个新颖而有趣的课题。通过上文的分析,在此仅作一些发散性的思考,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首先,对珍贵家谱抢救性扫描工作已刻不容缓。众所周知,一些年代较早的珍贵家谱纸张脆弱,严重影响着其数字化的效果;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其散失,导致这类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少。目前各类文化机构收藏的家谱数字化进度不一,一些大型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发展得较快,其数据库内容基本覆盖了该馆的家谱资源;但很多基层单位因技术、人员、资金的短缺,造成工作进度缓慢。所以国家应统一部署珍贵家谱数字化工作的进度,并对基层单位予以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确保珍贵家谱的数字化工作顺利完成。
    民间收藏有很多的家谱,其中不乏珍贵家谱。由于思维定势,人们一般不愿意将自己的家谱主动拿出来,以供文化机构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宣传,如通过技术展示的方式,增加家谱持有人的兴趣、约定原谱的所有权不变,以消除持有人的顾虑,承诺将数字化的内容无偿赠送给持有人,以坚定他们贡献家谱的信心。浙江温岭图书馆采用了赠送数字化内容的方法,效果很好。目前已征集到172种共1000多册的家谱,并将其全部数字化,其中不乏陈詠、赵大佑等地方名士的珍贵家谱。
    其次,开放续谱的大众化平台。家谱中世系图等内容浩瀚繁杂,按传统方式开展续谱工作十分麻烦。所以完全可以采用网络续谱的新做法,如在各保存数据库的网页中附带网络续谱软件,供有关人员免费下载;设置用户名和密码,保留备份,并指导有关人员开展相关的网络续谱活动。这一想法从目前来看似乎有点超前,但终将会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同时这也有利于避免续谱时动辄花费几百万元的现象发生。
    再次,期待国家能出台一份家谱数字化工作和修谱的指导性意见,以加强对家谱数字化和修谱行为的引导,从而充分发挥家谱的作用。
    从数字化角度来看,需要设定一些简单的标准。比如检索项设置,除一些名人或较具价值的家谱外,一般不宜设置太多的关键词检索,以免浪费有限资源,因为从数字加工角度来说,检索项越多,成本越大。同时,要尽可能对现有的家谱设置保护等级,不同的保护等级其数字化开发利用的层级也不同。可以设置档案级、馆藏级、公开级的三级分类保护制度,“档案级”的数字化成果仅供特定的研究人员使用;“馆藏级”的资源仅供馆内查阅使用;而对于一些新修的、价值不是很大的家谱,则列入“公开级”范畴,在征得拥有人同意后开放在网页上供读者浏览、查阅。
 
作者单位:温岭市图书馆
<< < 12 345678910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