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痰盂文明

2013-02-20 作者:刘一达 信息来源:中国档案报 浏览次数:

痰盂,现在的年轻人也许不知道其为何物了。在老北京的生活中,痰盂、夜壶、鸡毛掸子、水汆儿,号称家庭过日子的“四小件”,那会儿的北京人持家过日子谁也离不开这四样东西。

痰盂,也有叫痰桶的,但二者的形状还是有区别的,高一点而口小的叫痰桶,矮一些而口略大的叫痰盂。甭管是痰盂还是痰桶,顾名思义是吐痰用的器皿。

 痰盂是人们为方便吐痰和保持环境卫生而发明出来的实用器皿。在几十年前的北京,不但每个家庭备有痰盂,一些会客的客厅,聚餐的宴会厅等公共场所也备有痰盂。那会儿,痰盂是人们生活起居的必备用品,除了吐痰外,还兼有今天的垃圾桶、纸篓的功能。小的时候,到街坊四邻家玩儿,手里的橘子皮、枣核儿、糖纸、瓜子皮儿都会扔进痰盂。

 痰盂虽不起眼,说起它的历史,却是相当久远的。据史料记载,痰盂始见于周代,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的痰盂是青铜器,后来有了各种材料的痰盂,比如石头的、骨头的、铁的、玻璃的、陶的、瓷的、搪瓷的、不锈钢的等等。我曾经见过玉制的痰盂,造型古朴典雅,看上去非寻常之物。玉的贵重众所周知,拿这么贵重的东西做痰盂,想必不是一般人家。普通老百姓您给它这么一个物件,也未准消受得起。我还没有见过木头的痰盂,大概是因为木制痰盂不好洗拭清洁的缘故吧。

 痰盂有大有小,大的像个板凳,小的仅如手掌。这种袖珍痰盂是封建时代大臣们上朝面君时专用的。大臣们难免有咳嗽喘的时候,咳嗽就会有痰。谁敢当着皇上的面儿随地吐痰呢?怎么办?只好把痰盂随身带上。当然,这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常规大小的痰盂,而是类似痰盂的小型器皿,名字叫“袖盂儿”。古时,大臣的朝服都宽袍大袖,把一个巴掌大小的器皿揣到袖子里,不会被人发现。大臣们和皇上议论朝政军机的时候,嗓子眼痒痒了,把它从袍袖里掏出来,一扭脸,打开盖儿,轻声地吐口痰,盖严、收好,齐活,嗓子也痛快了,又不失体统。前几年,有收藏者拿着一个造型古怪的瓷器送到拍卖公司,经专家鉴定,这个器物是清代中期的,学名叫“渣斗”。什么叫“渣斗”呢?有专家认为是痰盂,有专家认为是盛漱口水的。古人笔记记载,这种器皿是人们吃饭时用来装吐出来的骨头、鱼刺等食物残渣的,故而叫作渣斗。“渣斗”可以算做特殊用途的痰盂。

 由于痰盂是寻常之物,所以老北京有不少以痰盂为题材的歇后语。比如“老太太的痰盂——物在眼前”:人上了年纪容易上火咳嗽,咳嗽就会有痰,所以,得把痰盂放在老太太身边眼前。“喘爷的痰盂——闲不住”:老北京把有哮喘病的人戏称“喘爷”,哮喘患者老得吐痰,所以他的痰盂闲不住。“大街上的痰盂——人人啐”:痰盂是吐痰用的,北京话里,吐痰也叫啐痰。啐,有唾弃、斥责、辱骂的意思。痰盂摆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都会往里头吐痰。痰是肮脏之物,啐痰,在北京方言中也是骂人的意思。“人人啐”,就是人人骂了。还有“痰盂里放屁——想(响)不开”“痰盂里炒菜——不是味儿”“饭桌上摆痰盂——不是正经家伙”等等。

 为“大烟筒”准备的痰盂成了摆设

在大杂院门口刷痰盂的男子

 老北京人喜欢抽烟的人多,当时卷烟还是稀罕物,而且没有过滤嘴。过滤嘴香烟的出现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儿。当时,买卷烟要烟票儿。我记得过春节,每个购货本能买两盒好烟,当时的所谓好烟就是“前门”“凤凰”或“恒大”牌的,平时抽烟都是自己卷叶子烟,俗称“卷大炮”。这种未经加工的烟叶子点燃之后,烟味非常呛人,尤其是北京的冬天,门窗禁闭,甭多了,屋里有俩“烟筒”,“大炮”一点上,不一会儿屋里便成了云山雾海,抽烟的人还美其名曰“屁暖床烟暖房”。房子是暖和了,人的嗓子眼受得了吗?别说抽烟的人有痰,不抽烟的人在烟海里“泡”着,能不生痰吗?所以,一到冬天,到处能听到“咳儿咔”的咳嗽声,伴随着这“咳儿咔”声,紧接着就会听到“噗”的一声,痰出来了。北京人说“人不能让尿憋死”,让痰憋着也够难受的,“痰堵门儿”又喘不上气,又说不了话,真正叫“不吐不快”。如果这种情况下,没有痰盂预备着,您想这口痰会吐到哪儿吧?所以,痰盂的发明,证明咱们的老祖宗还是挺文明的,非常注重环境卫生。

 当然,也有很多人“咳儿咔”之后,图自己一时痛快,把嗓子眼里的那点黏物吐出来,让它“回归大自然了”。我记得在工厂当工人那会儿,车间里有几个“大烟筒”师傅,每天早晨两件大事:一是喝茶,二是“冒烟”。老北京人所谓的“人生两大享受”:“早起一杯茶,饭后一袋烟。”还有一句话叫“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吃完早点,老哥儿几个总要留出10多分钟“擞痰时间”。所谓“擞痰”,就是抽烟。不知道他们从哪找到的依据,嗓子眼儿有痰必须得拿烟来“擞”,别的不灵。其实这些谬论只是烟瘾大的人抽烟的借口而已,是非常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七八杆“烟枪”同时冒烟,您想那小屋不得成了烟道吗?置身其中,嗓子眼能舒服吗?于是,一阵“咳儿咔”声大作之后,地上便是一片狼藉。车间主任也是老烟民,平日“大炮”不离手,所以不抽烟的人对手拿烟枪冒烟不止,“擞痰”之后“咳儿咔”不停的人也是无可奈何。车间里有位热心肠的大姐,大概对“咳儿咔”之后地面留下的痕迹觉得“害眼”,于是自己掏腰包,买了个白瓷的痰盂,摆在烟枪们吞云吐雾的地方。大姐心想,这回地面儿会干净点了吧。结果,痰盂在车间摆了一个多月,成了聋子的耳朵,那些烟枪们愣没人拿正眼看过它,大伙儿习惯成自然,依然故我,把嗓子眼的那黏物一点没糟践地照顾了地面儿。后来,有个师傅见那痰盂摆在那儿落满尘土,便废物利用,拿它当放废抹布的家伙了。

 近些年,随着人们的卫生观念的变化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把痰吐到痰盂里并不卫生,含有大量细菌的痰在空气里会挥发,容易传播疾病,有害健康。与此同时,在整洁优雅的房间里摆放一个痰盂,也有碍观瞻。到20世纪90年代,痰盂渐渐被淘汰,到现在,痰盂已经进了博物馆。

 虽然痰盂成了过时的器皿,但是您从痰盂,包括渣斗等器皿上,能看到古代的中国人确实具有很高的文明程度。有了痰,要吐在痰盂里,吃带骨头带刺儿的吃食,要把刺和骨头渣子吐到渣斗里,而不是随地吐,随地扔。今天,痰盂虽然不用了,但这些老物件留下了文明的痕迹,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故事。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