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担当
——从《上海滩视野下的慈溪商人》谈起
本刊记者 林为峰 通讯员 徐建华

今天我很感动,为何而感动?因为今天大家为档案而相聚,为历史而相聚……”在不久前慈溪市档案局、慈溪日报社、慈溪市档案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上海滩视野下的慈溪商人》一书的首发式上,宁波市档案局局长孙伟良的这番话感动了我。对于他的感动,我作为一名档案人,发自内心地感同身受。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上海滩视野下的慈溪商人》一书,以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客观真实记录了慈溪商人在上海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过程,提炼出“以诚信赢客户,以灵活赢市场,以勇气拓渠道,以韧劲闯天下,胜不骄,败不馁”的商业道德和商业文化。该书时间从1906年到1937年,跨度大概是三十年,资料全都来源于当时上海第一大报《申报》。该书在对《申报》史料加以系统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分 “人物篇”、“企业篇”、“团体篇”,系统展示慈溪三北商业文化底蕴,揭示慈溪商人精神内涵,呈现出浓厚的地域历史文化特点。
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到,慈溪商人如何在当时环境制度的约束下,打破传统经营模式,融入上海滩这样一个经济体系之中;如何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变故中,逆水行舟,把握机遇,化害为利;又是如何在当时民族工业与外来工业激烈较量的背景下,大浪淘沙,站稳脚跟的。透过本书厚重的历史气息,读者仿佛可以触摸到旧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慈溪商人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脉动。
慈溪地域文化研究专家方印华认为,该书基本上还原出了当年上海滩的社会结构、经营环境、竞争秩序以及民族工业艰难发展之路。在这部书里,慈溪商人的价值观念、仁礼精神、行为习惯、文化习俗等都有很好的体现。全书所记载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个企业家或者一个团体,而是体现了旧中国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具有非常强的辐射力和穿透力。
宁波市档案局局长孙伟良说表示,这本书有乡土特色,有史料价值。所谓乡土特色,是指书里的所有人物都是从慈溪出去的,展现了慈溪人宏大的气场。它的史料价值在于,把散落在旧中国报纸上的史料串连起来,使历史的碎片变得完整。它的现实意义就更突出了,我们可以通过书里人物和事件的点点滴滴、林林总总,读出一串的关联词:不畏艰险、诚信、拼搏,为了民族的大义不懈奋斗。这些主题词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同样需要,在慈溪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历史上,慈溪主要由慈溪、余姚、镇海三县北部地区组成,这里山地贫瘠、人多地少,不适宜耕种,居民多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这种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早就具有比较活跃的市场意识与向外开拓谋生的习俗。较之其他宁属各县,至明代,三北一带的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以商为业、因商致富者大有人在。
19世纪70年代后,部分慈溪商人逐步向外发展。到了后来,慈溪人到上海谋生创业者达十万之众,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北帮经商大军。他们涉及的行业十分广泛,其中尤以烟草业、国药业、航运业、金融业等最为突出。为维护民族利益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慈溪商人发起并组织了各类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与列强在华推行的经济掠夺和垄断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地质学家利希霍芬在《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中指出:“沿海有特殊种族,如宁波人。宁波人在勤奋、奋斗努力、对大事业的热心和大企业家精神方面较为优秀。尤其是商业中的宁波人,完全可以和犹太人媲美。……宁波人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宁波北部的慈溪人。”
历史告诉现实
《上海滩视野下的慈溪商人》一书为我们刻画出这样一个群体:一个包袱、一顶雨伞来到上海,从三年学徒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商海中历练 、在实践中成长,凭着自己的聪明与智慧、灵活与诚信,终于在十里洋场站稳了脚跟;他们从原始资本积累起步,一步步发展成为名动一时的工商界巨擘,成为在政治、经济、社交等各个领域具有极大影响的代表性人物,吴锦堂、虞洽卿、沈九成、陈万运、陈良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可以说,近代慈溪人向外开拓创业的历史,是慈溪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代慈溪人活跃于市场经济的源头活水。
回顾历史,我们深知这一群体的共同崛起,除了地域相近、语言相通等因素外,必定还有共同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念。今天,这些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念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我们看到,如今慈溪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北京、上海、武汉、成都、西安、新疆、深圳等地慈溪商会先后组建,慈溪商人的经营模式已成功实现从小型分散向聚心于内、聚力于外的转型,而北美慈溪商会的成立,表明慈溪商人已走出国门、放眼世界。
省档案局副局长王茂法指出,新时期,慈溪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先辈们“勤劳勇敢,敢为天下先”创业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全省经济比较萧条的时候,慈溪实体经济却做得非常好。今年,省委省政府发出强烈信号,希望浙商回归、兴办实体。相信在此关键时期,历来具有优秀传统和发展实力的慈溪商人一定可以顺时应势,有更大的作为。
要有所担当
大力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战略,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服务当地文化强市建设、打造档案文化品牌工程,是新时期档案人的职责所在,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抓住这个契机,结合当地实际,慈溪市档案局以前瞻视野和创新意识,成立了具有慈溪特色的档案文化研究会,以此作为当地档案文化建设的突破口,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取得明显工作成效。
去年8月,慈溪市档案文化研究会成立。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黄华新、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茅理翔、浙江双羊集团董事长罗国明担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慈吉集团董事长、全国三八红旗手徐娣珍女士担任会长;慈溪市地域文化专家周乃复、慈溪市启明光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岑启孟、宁波永淦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永淦、慈溪市地域文化专家方印华任副会长。研究会会员涵盖慈溪各行各业。
研究会吸纳当地有影响力的实业家、地方文化研究专家、热心档案事业的有关人士以及著名高校教授参加, 以慈商文化研究为工作重点,树立档案文化建设精品理念,采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些做法不仅在全省档案部门属于首次,在全国也很少见,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受到省档案局和宁波市档案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慈溪市档案局局长叶建平说:档案工作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我们今天认认真真开展档案文化研究,是档案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客观需要。在我们的事业追求道路上,不求鲜花簇拥,但求坚守本职,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应尽责任。
作为档案人,看到这样一部档案文化研究力作面世,看到我们的努力得到社会的回应和肯定,看到档案工作不断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大局,怎能不由衷地感到喜悦?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句话:“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今天,作为宁波帮里重要的一份子,慈溪人重温这句话,一定会倍加感慨和珍惜来之不易的事业成就;而我们档案人,面对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也当倍加努力,有所担当,不辱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