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老青岛的交通规则演变史

2013-03-30 信息来源:青岛档案信息网 浏览次数:

 德国占领青岛前,青岛大部分地区还未开发建设,因此不存在交通法规问题。1897年,德国人占领青岛后,随着工商业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德国胶澳当局开始注重交通管理工作。

 1899年1月5日,胶澳当局规定:凡一切往来行人并乘马者,以及各种车辆,经过时睹见红旗,须明危险,即绕行。这应该是青岛最早的有关交通的通告。

 1904年11月1日,德占当局颁布《青岛内界街道往来各种车辆条规》,其中规定各种车辆不准在马路两翼行驶,超车从左绕越,夜行车点灯笼,载货车还要在易见处挂名字、号牌,等等。

 青岛开埠之初,街道上独轮小车,木轴木轮,行走时发出“吱吱”声响。1906年8月6日,胶澳当局颁发《禁止用有响小车章程》,禁止在青岛、大鲍岛两处用有响单轮小车运货。(这里的“青岛”系指前海一带)。

 1938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改车辆右行为左行,而且在街头设牌标明。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了将车辆改为右驶,曾作过很长时间的宣传。

 据老青岛人回忆,当时的报纸和广播电台大力宣传,中山路上的各家商店也在墙上和橱窗里贴上红红绿绿的标语,马路上空高悬着大幅红布,上面写着“从明年(1946年)元旦开始实行车马靠右行、行人靠边走”。由此可见,青岛市的车辆再次改靠右行是从1946年开始的。靠右行刚实行时,很多人不习惯,公共汽车的车门从左边改到了右边,司机们感到特别别扭,气愤地说:“这是为了学美国。美国兵来了,国民党改成了靠右行,这是拍美国人的马屁。”

信号灯的由来及其在青岛的使用

 交通信号灯的出现,据说缘于当时英国的妇女着红装代表已婚,绿装代表未婚的说法。受红绿装启发,英国机械师德•哈特于1868年设计了红、绿两色的煤气交通信号灯,之后几经改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在美国的纽约、芝加哥和英国的伦敦以及德国的柏林等城市,相继重新出现了交通信号灯。

 1931年8月23日青岛媒体刊登这样一则新闻:《交通信号灯今日使用》。据该新闻报道:以本市各重要通行,应设置交通信号灯,俾夜间警示,用以指挥交通,着即勘定设置地点。旋经该局勘定热河路、上海路、江苏路、观象二路五路交口,及中山路、市场三路、堂邑路、小港路、济南路五路口处。应各设站立式五面灯一盏,中山路胶州路为钉子形,应设悬挂式三面灯一盏,中山路天津路口为十字形,应设悬挂式四面灯一盏,并购按照上列勘定地点分别设置完竣。已由市政府成员验收,一面函请公安局接收使用。公安局当于日前派员接收。查此项信号灯,无论三面或四面悬挂或站立式,其信号均分红绿两色。红灯明亮,为停止通行之表示。绿灯明亮,为放行之表示。其在红灯表示停止通行时,所有应行停驶之车辆,不得超越划定之白绿界限,此定于本月二十三日起开始使用,每日自下午路灯亮时起,至次日早路灯熄时止。

主城区的交通指挥系统

20世纪30年代,青岛人口约20万,面积北至沧口、李村,东至辛家庄、麦岛一带,分为行政、港埠、住宅、商业、工业五个区域。当时的青岛已经以旅游、疗养、避暑观光而闻名于世,一些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常在这里召开,因此当时的青岛不仅是山东省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的文化城市。据《青岛市各种车辆、车行统计汇编》得知,截至1932年底,青岛共有长途汽车行19家,营业汽车行70多家,公共汽车行37家,人力车行104家,营业马车行55家,共有各类车辆13175辆。

 由于馆陶路汽车站位于中山路附近,进出青岛的长途汽车均需经过中山路、胶州路一带,由于车辆持续增加,交通状况令人堪忧,有关方面成立了交通警察组,以专责成而辅助各区警力,由8名警长和40名警员轮流充任交通指挥任务。之后从天津聘来巡官训练警察,共计毕业3期100多学员,以此作为老青岛交通指挥的中间力量。

 当时青岛的人力车多集中在自广西路至曲阜路之间的河南路西侧。由于车夫多为外地来青人员,车夫常因运价等问题与市民发生争执,秩序一度十分混乱。为此,1933年2月,人力车的管理权由工务局转至公安局,随后,公安局便着手整顿车辆秩序,重新换发车辆牌照,并进行车辆检查,要求车体、车篷、灯铃、号衣及一切应有各件坚固整洁,违者不予营运。青岛市人力车公会还对青岛全市的人力车夫进行了全面登记,截至1933年底共验发车夫证3425本。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