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档案故事


改革开放40年 ▏ 同样的四十年 不一样的故事

2013-03-04 作者:王南 信息来源:搜狐 浏览次数:

现在的北京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变化日新月异,城市道路上车来车往,人潮涌动,步履匆匆,人们为了生活和理想而忙碌,为了更加幸福的日子而奋斗。然而四十年前,在我出生的六十年代,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的人们才开始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满是胡同、平房的北京已快速发展成为今天传统与现代共存、生机和活力十足的国际“Beijing”。

我的童年里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游乐场、更没有现在商场里儿童专柜中各式各样的玩具,我玩着争上游、下跳棋、玩弹球儿、拽包儿、玩拐、打乒乓球、跳皮筋儿这些已被很多人遗忘了的游戏渐渐长大,那时过年放鞭炮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小儿书是我们童年唯一的读物,雷锋、王杰、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欧阳海等等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人物。记忆中的零食是爆米花、崩黄豆、冰糖葫芦、小豆冰棍…中秋节吃月饼都得家长把一块月饼分成若干小块,每人一块。这与现在商场中不同年龄段的启智玩具、图文并茂的漫画读物、琳琅满目的儿童食品是无法相比的。

我当时由于家庭原因经常在北京、上海两地间往返,从北京到上海要坐将近三十个小时的火车。而如今这段距离时速300公里的高铁仅需4、5个小时,真的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九七七年高考恢复,这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是人生重要的转折。当时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从农田、从车间、从军营走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考场。华罗庚、陈景润成为了年轻人心中的偶像;走在新长征的路上,向往着四个现代化成为心中的梦想;上大学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理想,戴上大学校徽是多么的令人骄傲。恢复高考40年来,高考伴随着民族的记忆,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变革,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记得有一本小册子——《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是北京1977年高考的作文汇编,里面记载了一个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

我的父亲是一名中学老师,在记忆中,自从高考恢复后,他几乎年年都是高考班的班主任,他的学生有的是应届毕业生、有的是工人、有的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每逢节假日他们来家里看望父亲,讲述大学里那些令人神往的故事。这些哥哥姐姐们的大学生活激励着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后来我也如愿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在大学中我既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

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住宅建设单位的施工技术人员,亲眼见证了老百姓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从低矮的平房搬进了明亮的楼房;从每人几平米不断扩大到了十几平米、几十平米;清洁能源取代了煤炭取暖、烧火做饭;智能建筑、无障碍设施不断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渗透在建筑领域的方方面面。

做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我们时刻谨记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小学课本里对我们说的话:“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为了这份责任与担当,我们一直在努力,几十年后的现在,我们仍奋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