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文化 > 历史追踪


鸡血石成就了我的一生

2013-03-06 信息来源:浙江档案局 浏览次数:

鸡血石成就了我的一生

口述/钱高潮 整理/郑小春

 

钱高潮,男,1956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鸡血石雕)代表性传承人, 首批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首届中国石雕艺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获“非遗薪传”浙江石雕技艺传承特别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津贴。

 

    我是土生土长的昌北人,出产鸡血石的玉岩山就耸立在我家的后面。从一个农民到成为中国首批玉石雕刻大师,我走过了近40个春秋。在这近40年的时间里,原本身居深山的鸡血石荣升为国石候选石、国石、“石后”以至上了邮票、成为“国家名片”,拥有了众多 “粉丝”。我有幸见证了这一珍贵的历史过程,更为骄傲的是我参与其中,为之付出了全部的心血。

    背井离乡求学路
    1973年,我高中毕业。在这前一年,发生了一件震惊家乡的事情——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首次访华,实现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期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鸡血石印章作为“国礼”馈赠田中,鸡血石的国宝价值再一次显现。一时间,鸡血石身价倍增,购买鸡血石的商人纷至沓来,原本廉价的原石经艺人雕琢后立即身价百倍,成为收藏家的至宝。故乡上溪的人们坐不住了,开始琢磨怎样留住资源,向鸡血石要附加值的问题。于是当时的公社千挑百选了10个后生,送到临安石料厂和温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学艺,师从青田雕刻名家。我成为其中幸运的一员。这一走,彻底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从此我与昌化鸡血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被送去学习的10个人里,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我一人。在异乡,我一头扎进了雕刻艺术的海洋,虚心向师傅求教,苦练基本功,雕刻技艺日臻成熟,后来还被省地矿厅特聘当了五年老师。1985年,我放弃了去北京工作的机会,回乡创办了石雕厂,正式开始了我的雕刻生涯。我一边办厂,一边雕刻,还着手编写了《昌化石雕概述》、《昌化鸡血石的工艺用途及雕刻艺术特色》、《竹根雕刻技法》等书。

    呕心沥血为创作  
    一件鸡血石雕,看着很漂亮,但雕刻的过程非常艰辛,耗时之长往往常人难以忍受,短的要几个月,长的则要几年,而且还要承受失败的痛苦。
与其他品种印石雕刻相比,鸡血石雕刻有明显的难度。因为鸡血石雕刻更受原石的制约。鸡血石以血色最为珍贵,雕刻时要最大限度地保存血色甚至突出血色部分,雕刻中不但要根据血色分布巧妙设计、构思布局,还要根据血脉走向的变化随时调整雕刻方案,既不能把鸡血割裂断开,也不能把鸡血凿穿。一块原石我们只能看到表面,它里面的鸡血是怎么分布的谁都不清楚,只能根据经验来判断。如果一刀失误,就会毁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原石。有一次,我用十万元钱购得一块鸡血石,要将其雕成一尊观音,却没想到在观音的“面部”出现了“血”色,成了一尊“血观音”,最后只得以一万元的价格贱卖。雕石路上,这样的经历不只一次,每一次失败,我都看作是付出的学费。现在我是“惜石如命”。
    自与鸡血石结缘后,为雕刻废寝忘食对于我来说已是一种常态,一拿起雕刻刀,我就全神贯注、忘乎所以,常常一雕就到凌晨一两点钟。记得创作《蝉鸣》时,差不多花了我两年左右的时间,从构思到雕刻都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当时我发现了一块石头,石头上半部分呈黑色,下半部分呈黄色,破开石头,中间出现了玉红。这是一块巧石(指呈现两种以上颜色,色界分明的石头),如何利用它,让它变成一件艺术品呢?我开始了苦思冥想。那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没人交流、没人指点,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我经常对着这块巧石,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到后来吃饭、走路、睡觉时,眼前晃动的都是这块石头。有一天,我看见一群小孩子在抓蝉,灵感突然来了:生活在大山的孩子灵感也来自于大山吧,何不雕刻成蝉儿鸣叫呢?《蝉鸣》的构思就这样形成了。但创作是一件更难的事,像薄如绢丝的蝉翼需要花费不少功夫,稍一不慎,就前功尽弃;又如,如何表现蝉儿站在石头上长鸣的神态,这也不是件容易事。我找了些小孩子抓了许多蝉,不停地细看、不停地琢磨,终于摸到一些门道;更难的是,怎么表现从蝉蛹到蝉的蜕变过程?我又花了大量的心思。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蝉鸣》一经参展,就入选了“中国工艺美术名家作品展”并被收藏,被专家赞誉为“每一根线条都成了形象的语言”。

    涉足历史求突破
    以前的鸡血石雕刻,范围相对狭窄,大多局限于花鸟走兽、观音佛像等,很少涉足历史。而我认为,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将这些宏大的历史在名石上呈现出来,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于是我从临安本地的历史开始,花了1年多时间雕刻了《钱王功绩图》,表现吴越王钱鏐勤政爱民、修筑海塘,为祖国和平统一纳土归宋并荣归故里的壮观场面;花了1年多时间雕刻了《大汉雄风》,塑造汉武帝刘彻、司马迁、司马相如、卫青、霍去病、张骞等大汉杰出人物;又花了3年多时间雕刻《桃园结义》,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中结义的场面巧妙地再现在鸡血石大屏之上。
挑战历史题材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要有对相关文化的了解。比如获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金奖的《日出东方》就是一个实例。这是一个取材于革命历史事件的作品,再现了血战湘江、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等历史场景,恢宏壮阔。但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伟人形象大家非常熟悉,如果仅是形似而没有神似,作品就不会有生命力。为此我茶饭不思,查阅了数不清的资料及伟人的形象图片,四易其稿。

    名扬海外致传承
    昌化鸡血石石材色泽美、质地纯、工艺精,为了让这一“瑰宝”为更多人欣赏,1999年始,市政府和鸡血石研究会的领导捧着宝石走上了“中国国石”的评比之路。2000年,鸡血石在全国60多种珍奇玉石中脱颖而出,跻身“候选国石”之列;2003年9月,鸡血石作为“六大国石”之一,正式被选为国石,荣膺“石后”之美誉。我喜不自禁,为了评选,我与鸡血石研究会的成员一起,带上石雕精品、图片和资料,自费前往北京参展,分发资料,讲述鸡血石历史,展示鸡血石文化,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2008年,我随杭州市民间艺术代表团赴意大利、法国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文化艺术交流,带去的鸡血石精品和我的现场雕刻表演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受到了当地政府及艺术界人士的高度赞赏。有个外籍留学生当场就表示要来中国拜师学艺,意大利友协主席也特意题了词。这次欧洲之行更加坚定了我致力于鸡血石雕传承的决心。其实,我一直也是这样在做的,自1985年我回昌北办厂以来,已收徒弟百余人,其中不少人在学成之后自立门户。
    鸡血石给了我多彩的人生,也给我带来了极高的荣誉。1999年,我被授予中华大地之光优秀主人公的光荣称号,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2003年我被评为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2004年,我又被评定为杭州地区唯一一名“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可以说,鸡血石成就了我的一生,我很感恩。
    如今,现在面对越来越匮乏的鸡血石资源,我很担忧。因为总有一天,鸡血石的矿产会被开采完。到那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不止一次地思考过这个问题。如今,我正在申请筹建“中国鸡血石博物馆”,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鸡血石的保护中来。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整理者单位:临安市档案局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