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不是历来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起源于原始记事,是人类语言及活动的记录,是国家机关的产物。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记录符号的发明和使用,进入到历史文明时代以来,出现了比较有条理的信息记录,这些比较有条理的信息记录使用完毕后,为了日后查考,被整理保存起来,便形成了档案。档案,是人们生活重要的凭证材料,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是人类共有记忆的历史保存。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之一,档案在各个朝代都有着不同的称谓。商代称为“册”,周代叫做“中”,秦汉称作“典籍”,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多用“档案”,今统一称作“档案”。档案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甲骨档案、金文档案、简牍档案、石刻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新载体档案等阶段。在6月9日“国际档案日”来临之际,碑林区档案局将与您一同回顾我国档案的发展历程。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近代挖掘出来的甲骨档案,多数是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100多年间的遗物,主要集中出土于河南安阳市的小屯村,也就是殷商自盘庚迁都至纣王270多年期间的都城所在地,是商代留给我们的最早的档案文字材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在神权政治下,占卜是商王朝的一种重要活动。举凡祭祀、军事、农耕、畜牧,或者关于风雨、成年、疾病等事,都要用龟甲或牛骨卜问吉凶,因此,甲骨档案的内容相当丰富,记载了商王朝的许多事迹,反映了王令、臣仆、巡游、征战、犁田、鱼猎、天象、医药等各方面情况。商统治者对作为“神物”的甲骨文书是十分重视保管的,多半是比较集中地保存于宗庙所在地,按朝代排列储藏。中国有数千年文字可考的历史,主要是以这些甲骨档案为信证,它已成为我们的国宝。
金文档案金文档案是我国古代以青铜器(钟、鼎、盘、盂等)为载体的书史铭文,是继甲骨档案后我国历史上又一种珍贵的特有的历史档案。古时先民以金属统称为“金”,故后世人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铭文”,具有书史记事特点的青铜器铭文就称为“金文档案”。青铜器上铭文铸字在商朝就已经出现,到了西周,中国的青铜器进入极盛时期,发展到专为记事铭文而铸青铜器。此时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数量增多,记事广泛,具有了书史的性质。据在周族发源地岐山、扶风、西安、临潼等地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看,西周统治阶级凡是遇到纪念先祖、记述战功、册命赏赐、誓盟订约、征伐诉讼等重大事件时,都要铸一件器物,或钟鼎,或盘盂,勒铭记载。其目的一是告祖先,二是为流传后世子孙永世保存。因此,金文档案不仅具有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还具有文化艺术价值。
简牍档案简牍档案是以竹木为载体的公私文书。中国古代在纸张发明和推广之前,简牍是一种主要的书写材料,最早约产生于先秦,历经春秋战国、秦汉,直至东晋末年(5世纪初)纸张普遍应用后才基本绝迹,先后使用了3000余年。“简”是指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牍”是指方形木片,主要用于一般公务文书。“策”是指若干片简编联在一起,用于国家重大政事和书写典籍。从现存史籍看,由于纸张出现之前,竹片、木片多用作书写材料,因而文书档案常被称做“册”、“典”、“中”、“简册”、“简牍”、“典籍”等。在现代考古中,战国时期的简牍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简牍实物。1996年10月,湖南长沙市走马楼一处工地中出土了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孙吴纪年简牍,共计14万余枚,超过此前中国历年出土简牍数量的总和。2003年12月,长沙走马楼又出土了2万余枚西汉时期简牍,以文字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汉武帝时期的西汉盛世风云。
石刻档案石刻档案是铭刻在石材上的公务文书或书史记事。以石作为书写材料是世界一些民族共同经历的重要的文化发展阶段。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用石材作为记事材料。经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文化大兴,私人讲学,著述兴盛,文字数量增多,篇幅增大,需传后世永志纪念的文字非青铜器所能容纳。于是至秦代,石被广泛应用于书写材料。它弥补了青铜器需要铸造、易于腐蚀、容字有限之不足。此外,铁器的使用为石刻文字的兴起也创造了客观条件。 目前看到存世最早的石刻档案是秦国的《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东迁后的纪功石刻。石刻档案自秦代大兴后,历代都把刻石作为发布政策、记载国政大事的最好的传世材料。大凡记功颂德、颁布宪令、会盟立约、外交征伐等重大事件,都要刻石述事,昭示未来。与甲骨档案、金文档案、简牍档案不同,此三者因时代进化随之逐渐作古,而石刻档案却因取材容易、传世久远、便于保存等优点,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缣帛档案缣帛档案是中国古代以丝织物为载体的公私文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秦汉以后,在简牍依然大量使用的同时,一些重要文件用丝织品缣帛书写的逐渐多了起来。《墨子·鲁问篇》中,就有“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的记载。 缣帛作为书写材料是有许多优点的,在随意剪裁,便于携带和保管,传递迅速等方面都远胜于竹木,多用来绘制舆图、画像和抄写经典文章。由于其价格昂贵,无法普及使用。东晋后纸张广泛应用于书写材料,缣帛的使用量锐减,只有少量重要的皇帝诏令文书仍用缣帛。直到清代,朝廷颁授文武官员的诰命、赦命等封赠文书还在使用绢或绫锦。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和帛地图,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缣帛(舆图)档案。唐宋时期的缣帛档案已亡佚不存。明清时期以丝织品制成的各种档案材料,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多有收藏。
纸质档案纸质档案是以纸张作为载体的一种档案。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纸,但质地粗糙不能用于书写。东汉蔡伦之后,造纸术不断提高,开始出现用纸张书写文书。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使用简牍、缣帛书写,一时难以改变旧习。东晋末年,桓玄代晋自立,于公元404年颁令停止使用简牍,他在诏令中说:“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自此,纸最终完全取代简牍,成为国家文书的正式书写材料。 纸张的使用引起档案数量急剧增长,不仅促进了汉字的演变,而且促进了祖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从 4世纪到17世纪末,中国造纸术先后传入越南、朝鲜、日本、阿拉伯国家、欧洲各国、美洲大陆,乃至全世界。同时,造纸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古老的制笔、制墨工艺不断革新,为文书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新载体档案新载体档案主要包括声像档案、磁性材料档案、电子档案等。它们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出现的。其中,电子档案的产生,是档案领域最剧烈的一次变革,它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运作方式、基本理论乃至思维观念。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开始出现声像档案,如照片、影片、唱片、录音带和录像带等。20世纪中期以后,档案载体又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产生了以代码形式记录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电子文件,这些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参数和其他相关数据称为电子档案。新载体档案与纸质档案相辅相成,共同记载了一个组织工作活动的面貌,具有独特的价值。
不论是甲骨竹简,还是纸张光盘;不论是蜗居架阁库,还是荣登高楼之巅;不论是遭受焚书坑儒的伤痛,还是迎来现代文明的曙光照耀……档案虽然不能言语,却忠实地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既可以匡正谬误,澄清戏说,对历史负责;也可以查检史料,揭密真相,替现实解惑;更可以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为责任执着。 |